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pdf
文件大小:279.6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5.35千字
文档摘要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

其文论观点范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之一,涉及到社会的各

个领域,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而且涵盖了文艺学和美学理论.

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

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并于60年代

遍及全欧洲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倾向

和广泛的学术包容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面客观地回

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而

且可以了解到西方日新月异的文艺思潮,同时对我们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

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3],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源于20世纪30

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论争,其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发表

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契、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舍雷和代表新

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与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

在历史大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文学标准是现实

主义和典型性;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与时俱进,提出了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

果的概念;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本雅明认为艺

术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以寓言和隐喻把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相融合;戈德

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发生学研究;阿尔都塞探讨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

舍雷关注作品中空白和沉默间接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或文化阐释学

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和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家伊格尔顿,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

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艺理论观点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反映文论

卢卡契(GeorgLukác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

强调文学是一个展开的体系的反映.他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

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

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卢卡契明确指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揭示社会秩

序中隐含的矛盾.小说反映现实,但不是提供表面现实而是对现实更完整、更真实、更

生动、更有力的反映.卢卡契多次指出,现实主义的审美反映是具体的;小说可以是读者

更具体地洞察现实,超越对事物的普通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现象,而是

生活的整个过程.读者总会意识到作品本身并非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卢

卡契坚持这种潜在的秩序和结构原则,主要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的历

史辩证观点.

20世纪30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两人却有原则性的分歧和争论,从争论情况来

看,卢卡契作为学院式的冥思苦想的批评家,坚守古典文化立场,怀抱古典文化理想;布

莱希特作为现代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富于时代色彩,富于时代理想.卢卡契富于人道

主义精神,但他把人道主义视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却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有所偏差.布莱希特的观点虽更富有科学意识、

阶级意识,但他对现代主义的充分肯定又和列宁的见解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不管是

伟大的现实主义还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分歧,但对艺术不能脱离社会

现实的认识,却相一致.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卡契现实

主义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美学文艺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合乎逻辑的展开,他试图以整体反

映观、典型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道主义理想来与资本主义物化(异化、

拜物化)相抗衡,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此,他转向了现实主义

传统,以期发现关于社会现实的非拜物教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艺术的非拜物化的

能力.因此,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反映论与价值论不但不矛盾,反而有着真正内在的、

深刻的关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