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后脱贫时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路径研究》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后脱贫时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路径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类型: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华(副教授)
主要成员:李明(讲师)、王丽(副教授)、赵强(讲师)
课题申报时间:2023年3月1日
预计完成时间:2024年12月31日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数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然而,在脱贫后,如何确保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避免返贫现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赋能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业平台和教育培训资源,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增收。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后脱贫时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路径,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研究意义如下:
理论意义:丰富和完善我国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意义: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数字技术在低收入群体增收中的应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意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技术对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数字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等。然而,针对后脱贫时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路径的研究尚显不足。
国际研究现状:国际上,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对就业、教育、创业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发展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研究内容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明确后脱贫时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主要路径。
(2)分析数字技术对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因素。
(3)提出促进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
(1)梳理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理论基础。
(2)分析国内外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典型案例。
(3)构建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理论模型。
(4)提出促进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政策建议。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低收入群体在数字赋能增收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在低收入群体增收中的应用效果。
(4)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和共性。
研究路径:
(1)明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
(2)收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3)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
(4)进行访谈,收集典型案例。
(5)分析数据,构建理论模型。
(6)提出政策建议,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预期成果:
(1)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2)发表一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
(3)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等部分。
(2)论文:针对课题研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一篇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
(3)政策建议:针对数字赋能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进度安排:
(1)2023年3月-2023年6月:明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2)2023年7月-2023年9月: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访谈,收集典型案例。
(3)2023年10月-2023年12月:分析数据,构建理论模型,撰写研究报告。
(4)2024年1月-2024年6月:修改完善研究报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5)2024年7月-2024年12月:撰写政策建议,进行课题结题。
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张华,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进度安排,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
(2)课题组成员:李明、王丽、赵强,分别负责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经费预算:
(1)文献资料费:5000元
(2)问卷调查费:10000元
(3)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