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研究缘起1
研究综述2
核心概念12
研究方法16
第一章黄汾交汇:后土叙事的生境与样态18
第一节生成语境:水土相济的河东文明18
第二节基本样态:后土叙事的多重面向24
小结42
第二章身份叙事:礼俗互动的具体展演44
第一节传统后土身份的叠变45
第二节当代后土身份的构建57
第三节后土身份与文化资本64
小结70
第三章灵验叙事:村落生活的集体记忆72
第一节神性权威与个人经历的灵验叙事72
第二节历史记忆与信仰空间的灵验叙事81
第三节文化传统与乡村庙会的灵验叙事89
小结96
第四章神亲叙事:村际交往的亲缘认同98
第一节拟制血亲为基础的后土神亲叙事99
第二节神亲叙事的仪式实践与村落交往107
第三节神亲叙事的叙事特征与功能111
小结116
第五章见微知著:立足叙事观照地方117
第一节后土叙事形塑观念认知117
第二节后土叙事承载地方知识120
第三节后土叙事构建地域认同124
小结126
结语127
参考文献129
附录137
致谢176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178
承诺书17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180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缘起
后土文化是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为核心传承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
国最古老的根祖文化之一。它以万荣县后土祠为传承中心,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中逐渐形成了跨越晋陕豫,影响范围远达海外的后土文化圈。
1.
以往学界对后土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早期后土信仰的产
2.3.
生背景、概念界定、神灵属性;后土祭祀与后土信仰的演变;传统的后土信仰空
间与祭祀仪式;4.后土文化的当代价值。相较之下,围绕着后土的身份、功能、神亲
关系等形成的后土传说较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文化事实,它们不仅承载
了民众对后土文化的地方记忆、隐喻着群体对其生活空间的多重想象,也体现出民
间在建构传统中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后土传说的分析与解读,理应成为研究后土文
化及地方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而本文之所以选择以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传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万荣县是后土文化的核心传承区,其不仅坐拥着有“中华后土祖祠”之称的
后土祠,县域内还坐落着数十座历史悠久的后土庙宇,后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
824①②
次,自后土祠建置以来,历朝历代共有位皇帝次亲临汾阴后土祠祭祀,此后
又经历了官派祭祀阶段,可见历史上万荣及后土祠在后土祭祀中就占据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明清以来,后土祠降为民间庙宇,后土祭祀转为民间祭祀,当地逐渐产生
③
“十村六社”的村社组织来负责主持、管理相关的祭祀仪式。时至今日,大大小小
的后土祭祀仪式仍在万荣当地的后土信仰空间内不断展演着,无数虔诚的后土信众
参与其中。当地民众无论是春种秋收,还是结婚生子,都会祭拜后土神祇,可见后
土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再次,伴随着信
仰空间的兴建、祭祀仪式的展演,万荣当地不断产生并流传着数量丰富的后土传说,
它们或讲述着颇具灵验性质的故事,或阐释着庙宇之间神祇的拟制血亲关系,或演
绎着民众对于后土身份的主观想象。有些后土传说在长期的讲述过程中,逐渐融入
①“八位皇帝二十四次亲临后土祠祭祀”是万荣当地官方与民众普遍认同的说法。但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历史
上共有八位皇帝二十一次亲临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