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及其原因.pdf
文件大小:99.1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1.52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及其原因

[摘要]科技创新是一个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三维结构系

统,其实质主要是知识创新(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我国

科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1年2月24日在北京

公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数据表明,我国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

虽具有规模优势,但许多相对指标如效率指标、强度指标、质量指标方面,与主

要创新型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与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制度安排

合理性差,影响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科技创新中我国企业积极性不高、核心竞

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型人才供应短缺,是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

因。

[关键词]科技;科技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

科学和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

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

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

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

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

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

社会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

是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实际的功能

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

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诸多新学说被引进中国,激

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中“科学活动论”尤其令人瞩目[1](86)。科学活动论

把“活动”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它为核心展开对科学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描述

与解释,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2](56)。人

们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是反映这种认识的知

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可以从科学的现象、知识形态和社会建制等方

面去认识科学[3](51)。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解释,主张科

学实践哲学的学者如吴彤认为,应当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特

有形式。科学不是描述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纵介入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不

是对所看到的东西做中立的记录,而是以感兴趣的方式直接介入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发现,科学知识的性质直接

取决于构成他们的情境条件的性质。

陈昌曙等技术哲学家提出技术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技术是物质、能量、

信息的人工化转化。这是技术的功能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技术是人

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制作活动。这是技术的社会目的特征,也是

技术作为过程的特征。技术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发明构思、科技论文和设

计图纸还不是技术至少还不是现实技术,只是技术的潜在形式而不是显在形式。

第三,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

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这是技术的结构性特征,

或技术的内部特征。从技术系统看,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事物”,或把它仅仅归

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