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自然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编制依据?
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要求,开采自燃、容易自燃的煤层矿井,应编制防治自然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情况说明?
根据2021年11月24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综合测试中心测定,我矿8#、9#煤层等级为=2\*ROMANII类属自燃煤层;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制定本安全技术措施。?
三、一般性技术措施:
1、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该水平主要运输巷道,主要回风巷道的连接处,井下机电硐室都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设置消除材料库:
我矿井上、下都设置了消防材料库,地面材料库设在井口附近,并有轨道直达井口。井下消防材料库设在主要运输大巷旁,消防材料库贮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都符合设计要求,并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更换。
3、设置防火门:
在进风井口设置了防火门。
在回采工作面的进、回风巷道内砌好留有门洞的防火墙,门洞附近设置门扇,并储备足够封堵防火墙门洞的材料,以便随时封闭。
4、设置消防水水池和井下消防管理系统:
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井下消防管路系统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地面消防水池经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
四、开采技术措施:
1、正确的选择开拓系统和开采方式是提高矿井先天防火能力的关键措施。
①采用集中岩巷,及减少对煤层的切割。采区内尽量少开辅助巷道,减少自然发火的危险性。
②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采用后退式的采煤方法,提高回采率和加快回采速度。既可以提高煤炭产量,减少资源损失,又可以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减少煤炭的氧化,务必在自然发火期内采完,并立即封闭采空区。
③封闭采空区:为了保证密闭的严密性,从采空区边缘至密闭处支架不能回掉,若是金属支架要用木架将它替换出来,以防巷道冒落,影响密闭质量,造成漏风,起不到防火作用。《规程》规定:“在回采工作面结束后45天内,必须进行永久性密闭。
2、通风措施:
正确选择合理的开采布局,通风系统,减少漏风,对防治自然发火有重要作用。采用后退式回采,实行分区通风,每一生产水平,每一采区都布置单独回风巷道,降低通风阻力,增大矿井通风能力,减少漏风,也便于调节风量和发生火灾时控制风流,隔绝火区。所以必须实行均压通风。
①优化巷道布置,减少辅助巷道,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尽可能缩短煤层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简化通风设施和通风网络,以便于进行调压控制。各采区、采掘工作面建立完整、独立的通风系统,减少联络巷道,减少通风设施,有利于通风网络的稳定可靠,有利于风量、风压的调节。
②加强通风设施管理。永久性风门应安装风门开停传感器,及时掌握风门的开关状况,防治风流短路,如风井安全出口处的风门、风井石门处的风门都必须安装风门开停传感器。
③每班必须有通风工对井下通风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修复损坏的通风设施.
④每组风门不得少于2道,2道风门之间安设闭锁装置,并保证做到2道风门不能同时开启。
⑤主要风门安排专人看守和维护。严禁两道风门同时打开,造成风流短路现象。
⑥每10天对全矿主要进(回)风巷道及各用风地点进行1次全面测风,合理分配风量,杜绝出现微风巷道或盲目加大回采工作面风量的现象发生。
五、对煤质自然的监测:
1、装备JSG-7束管监测系统,配有气相色谱仪,井下采集气样后送至地面进行色谱分析,正常情况下,每周检测一次,工作面异常时,每班检测一次,连续监测井下气体含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配置CO监测设备,煤接触空气早期氧化时间长,在不同的氧化湿度下裂解出CO、CO2和烷烃等有机物,并还有焦油气体。同时还出现煤壁挂汗,空气中出现水雾等。因此,设置CO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采空区、密闭区、巷道中气体中的CO、CO2、CH4浓度进行监测,可对自然发火进行早期预报。
六、综采工作面防治自然发火措施
工作面正常生产期间,严格按设计和工艺要求采煤,提高回采率,减少人为丢煤量。加快工作面推进度,主要采取以喷洒阻化剂、注氮系统为主的防灭火措施。地面安装固定式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是借助束管将矿井井下各测点的气体经抽气泵负压抽取、汇总到指定地点,在借助气相色谱检测装置对束管采集的井下气样进行分析,实现对CO、CO2、CH4、C2H2、C2H4、C2H6、O2、N2等气体含量的在线监测,其监测结果在以实时监测报告、分析日报等方式提供数据的同时,亦可自动存入数据库中,以便今后对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趋势分析,从而实现对矿井自燃火灾的早期预报,加强自燃发火的早期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煤自燃发火的进程。
掘进期间防治自然发火措施
带式输送机采用阻燃胶带,驱动轮有防滑保护,烟雾保护和堆煤保护,并有自动洒水和跑偏装置。
在皮带机头、机尾、设备处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灭火器、沙、消防桶、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