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领域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症状及针对性高效防治技术综述
摘要:松树松材线虫病作为林业领域中极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极易对松树资源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松树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策略,涵盖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森林经营措施等多个维度。本研究旨在为林业从业者提供一套全面的松树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参考资料,以期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
林业界在维持生态均衡、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像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林木资源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松材线虫病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破坏力的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保护松树资源及维护林业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松材线虫病概述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毁灭性病害。该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伞滑刃属,其体态细长,长度为14~16微米。雌雄虫交配后产卵,雌虫可维持约30天的产卵周期,每次产卵量可达100粒。在最适宜的生长温度25℃的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生命周期约为4天一代,其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超过33℃则无法进行繁殖。
通常情况下,松材线虫主要通过媒介昆虫如松墨天牛进行传播。松墨天牛在感染的松树上取食和产卵时,会在树皮上造成伤口,将松材线虫带入健康松树,其耐久型4龄幼虫随后侵入健康松树的小枝并进入树脂道,从而导致病害的传播。此外,病木的运输也是松材线虫远距离传播的关键途径。若带有松材线虫的木材及其制品被运输至新地区,且未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就可能会导致松材线虫病在新区域的定殖和扩散[1]。
2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症状
2.1针叶变色
松材线虫病在林间松树中的首次发病时间通常发生在5月末至6月初,而7月和8月则是该病的流行高峰期。一旦松树受到松材线虫的感染,其死亡时间大约在40天,且从发病到整个松林被摧毁的时间跨度仅为3~5年。在发病初期,松树的针叶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绿色,转而呈现黄绿色或淡黄色。此现象是由于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大量繁殖,破坏了其输导组织,从而造成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受阻。据观察,感染松材线虫病后的松树在2~3个月内,其针叶开始出现显著的变色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针叶颜色会进一步加深,变为红褐色或褐色,最终整株松树呈现出枯焦的状态。例如,在一些松材线虫病严重流行的林区,到了发病后期,大片松树的针叶颜色会变得如同遭受火灾一般。
2.2树脂分泌减少
当遭受到如人为砍伐、动物啃咬或自然灾害等机械性损伤时,松树体内会迅速启动防御反应,健康的松树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大量树脂。但是,一旦松树感染了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会对松树体内的树脂道进行严重破坏,致使其原本高效的树脂分泌系统陷入瘫痪。在遭受钻孔等伤害的情况下,健康松树的树脂分泌量每小时能够达到数毫升之多,从而迅速将伤口包裹封闭。而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树脂分泌量急剧下降,可能仅仅只有几滴,甚至完全停止分泌树脂,这使得松树失去了这一关键防御手段,进而在病虫害威胁下愈发脆弱。
2.3木质部变蓝
在对罹患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进行解剖学研究时,能够清晰地察觉到其木质部呈现出独特的蓝灰色调,抑或伴有蓝色斑纹的出现,此为该病害的显著表征。该色泽变化归因于松材线虫及与其共生的各类微生物在木质部内部持续活跃,相互作用共同促使木质部组织发生生理及化学上的改变。通过显微切片技术对病害松树的木质部样本进行观察,发现超过80%的样本中存在明显的蓝色变色区域[2]。
3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3.1物理防治技术
3.1.1病木清理
一旦确诊感染松树,应立即执行伐除及清理措施。根据原则,需一次性彻底清除病区内所有感染松树,并进行相应的除害处理。伐除作业宜在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如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前进行,通常安排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例如,在气候较为寒冷的陕西地区,伐除作业可适度提前,以降低天牛羽化后传播线虫的风险。对伐除后的病害木材应进行集中处理,可采用就地焚烧或机械粉碎等方法。此外,对于疫区内所有松树枯死木的清除及除害处理应持续进行,一般在每年的12月底和次年的3月底分别进行一次全面的集中清理。对于4月至8月期间发现的松树枯死木,应实施“发现即清除,清除即除害”的即时处理策略[3]。
针对松树枯死木的伐桩,必须实施包括剥皮、喷洒药剂、薄膜覆盖、覆土等综合处理措施,以确保伐桩高度不超过5厘米。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所有枝桠、枝梢及松木段,应采用焚烧、旋切或切片、热处理等方法进行彻底除害。原则上,不建议将松枯死木运出山场进行处理。对于活松木,则应在松墨天牛成虫非活动期运输至指定企业进行除害处理,以确保其安全利用。
针对具有潜在感染风险的松树,必须执行标记程序并开展周期性的监测活动。在特定条件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