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技术与智能技术在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成效.docx
文件大小:19.24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2
总字数:约5.28千字
文档摘要

新技术与智能技术在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成效

摘要:文章围绕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介绍生物、物理、化学及智能防治等新技术,阐述其原理、优势及应用情况,如生物防治中天敌昆虫释放策略,智能防治设备各参数及功能等。同时分析新技术推广面临观念、成本、效果验证、服务等挑战,提出加强培训、资金扶持、宣传引导、完善服务体系等对策,旨在助力林业病虫害防治,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病虫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探索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实现高效、环保的防治目标,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介绍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并分析其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有效的推广策略,以期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1.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一股清流,正以其生态友好、环境可持续的特性,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趋势。在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方面,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制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生物农药通过产生特定的毒素,如δ-内毒素,能够精准地针对目标害虫,如松毛虫、杨树舟蛾等,造成其肠道细胞破裂而死亡,而对非目标生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及大部分昆虫天敌,则基本无害。据国际生物农药应用组织(IBMA)数据显示,Bt制剂在全球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面积已超过1亿公顷,且其选择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另一大创新点。这类农药源自植物提取物,含有对害虫具有威慑、拒食或生长调节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如除虫菊素。除虫菊素是从除虫菊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高效杀虫剂,其快速降解性使得它在环境中的残留极低,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研究报告,除虫菊素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仅为数天至数周,远低于许多传统化学农药。此外,植物源农药的多样性也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更多选择,如苦楝素对蚜虫的拒食作用,印楝素对多种害虫的生长调节作用等,均展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天敌昆虫的释放策略,在生物防治技术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精确监测害虫种群动态,结合害虫生活史和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们能够确定最佳的天敌释放时机和比例,以实现对害虫种群的有效控制。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兴起,更为天敌昆虫的改良提供了可能[1]。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增强天敌昆虫的抗逆性、捕食效率和对特定害虫的专一性,从而提高生物防治的效率和稳定性。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提高寄生蜂对害虫的寄生率,可使害虫种群密度显著降低,这一技术在实验室阶段已取得显著成果,未来有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1.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以其直接、快速且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在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温处理技术,如太阳能加热或蒸汽处理,通过对木材和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可以有效消灭隐藏的害虫及病原体。研究表明,将木材加热至55~60℃并保持2~4小时,或采用蒸汽处理至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0℃并保持1小时,可以杀死木材中99%以上的害虫和病原菌,同时保持木材的物理性质和机械强度不受损害。声波和光波的应用是物理防治领域中的另一项创新。特定频率的声波,如20~50kHz的超声波,能够干扰害虫的交配行为,减少害虫繁殖率。而特定波长的光,如紫外线-C(UVC,波长为200~280nm)和红外线,能够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如影响其视觉系统、干扰迁徙和产卵行为。随着LED技术的进步,光波防治的应用变得更加节能和高效。LED灯能够精确控制光的波长和强度,通过调节光的参数,可以实现对害虫的精准控制,同时避免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种子和苗木的辐射处理技术是物理防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低剂量辐射,如γ射线或电子束,可以灭活种子和苗木中的病原体和虫卵,而不会损害植物本身的生理活性[2]。辐射剂量的精确控制是这一技术的关键,通常控制在0.1~0.5kGy,既能达到防治效果,又能避免对植物造成潜在伤害。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在使用辐射处理技术进行种子和苗木的处理,有效提高了种子的健康度和出苗率。

1.3化学防治技术新进展

化学防治技术新进展体现在多个方面。新型化学农药,像基于天然产物的仿生合成农药,以从植物源提取的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运用有机合成化学手段,通过修饰其官能团、构建新的化学结构来优化性能。例如,吡蚜酮(C10H11N5O)、噻虫嗪(C8H10ClN5O3S)这类仿生合成农药,对同翅目害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可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