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体温计校准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主要意义
1.任务来源
2021年6月,根据皖质办函(2016)38号“关于印发《安徽省地方计量检
定规程/校准规范制修订工作办理程序》的通知”要求,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
局科技处下达的任务。2022年9月,华东国家计量中心依据《“沪苏浙皖”计量
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细则》规则,经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市场监督
管理局批准,纳入2022年度“沪苏浙皖”计量技术规范立项计划。
2.主要意义
可穿戴体温计又称为智能体温计、智能体温贴、穿戴式体温监测仪等名称,
具有测量快捷、方便,无痛苦无刺激性,可实时持续测量并记录人体体温,体温
测量数据可通过蓝牙、WIFI、Zigbee等技术传输到智能监测终端(手机,平板)
上的相应APP中。用户可通过APP设定使用对象、报警温度值、远程监测等信
息,在体温监测过程中及时对异常体温数据进行报警,测量数据能够共享。
可穿戴体温计在具有发热症状的疫情防控中,大量用于特定人群体温的实时
监测,在运动员、军警人员、幼儿以及重症患者的体温监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
用,随着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一些普通家庭也纷纷开始使用该类产品。
由于该类产品采用新技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与智能设备相连接,实现体温连续
监测与超温报警,还可以通过专用APP实现数据共享从而达到远程监测的效果。
现有的技术规范主要针对传统的间歇测量体温计,测温方式为单次不连续测量并
保持最大值,其“示值误差”的测量方法、“最大值保持功能”、“记忆功能”、
“自动关机功能”均不适用于连续测量的可穿戴体温计,无法对其计量性能及数
据传输可靠性进行科学、准确、完整的评价。为此,制定可穿戴体温计相适应的
校准规范,以考核其示值误差的准确性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可靠性。
本规范的制定可以为可穿戴体温计提供科学合理、可靠有效的计量依据及基
础,实现校准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为以后国家相关标准顺
利实施提供技术基础。
1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编制依据
本规范编制参照JJG161-2010《标准水银温度计》、JJG1162-2019《医用电
子体温计》、JJF1366-2012《温度数据采集仪校准规范》、GB/T21416-2008《医用
电子体温计》和YY0785《临床体温计连续测量的电子体温计性能要求》的试
验项目要求和方法。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
成支撑本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
2.编制原则
(1)校准规范的整个内容应与现行有效相关标准相协调,技术内容应具有
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本规程适用范围广,具有通用性。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穿戴体温计的计量特性、
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等。
(3)规范中的校准方法应通过试验验证,力求测量方法科学可行、量值溯
源准确可靠。
(4)规范中的文字表述力求层次分明,语句简明,公式表达准确,量和单
位使用规范。
(5)规范编写格式及要求严格按照JJF1071-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
规则》要求进行。
三、编制过程
该规范的编写工作主要由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维灵(杭州)信息技
术有限公司参加起草,本规范编写小组主要编写人:贺晓辉、伍德春、吕吉、褚
旭烨、谭德建等人员,在编写过程中维灵(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罗成伟同
志给与技术支持和数据分享。
具体编制过程如下:
2021年8月开始收集有关标准,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按标准的要求制定测
试方法,对测试方法进行试验,并做出试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试验方法
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2022年4月开始编写校准规范,于2022年7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