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管网漏损影响深远 控制漏损需多措并举.doc
文件大小:1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2-07-09
总字数:约1.63千字
文档摘要
供水管网漏损影响大 控制漏损需多措并举 地下供水管网主要肩负着为企业输送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地下供水管网建设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控制供水管网漏损就成了重中之重。 管网漏损影响大 1.造成水资源浪费。住建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城市和县城漏损水量总和高达95亿立方米!这个漏损水量大概是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2.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我国供水管网大部分采用加压系统输送到企业各个装置,漏水相当于漏能,每年由于漏损导致的电能消耗约十亿度,由此还产生了大量无效的碳排放,直接经济损失约210亿元。 3.导致水质污染。漏水意味着管道不再是封闭的系统,管道内压力低的时候、停水的时候,管道外的污染会进入管道,特殊情况下的射吸现象也会产生对管道内水的污染。 4.导致路面塌陷。管道漏水会使土壤具有流动性,遇到附近有排水管道,土壤不断流失,地面下形成空洞,空洞变大,地面就会塌陷。 5.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有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地下水位因为管道持续漏水而变高,较高的地下水位是该区域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的难题,冬季地面冻胀也和地下水位有直接关系。 控制管网漏损需多措并举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住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明确要开展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供水管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同步敷设有关传感器,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水智能化管理平台。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水压、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控制管网漏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管网更新改造 在我们的地下管网中,不管采用哪种材质的管道,都是长期埋设在地下,受地基下沉,交通负荷及地质条件等的影响,管道的腐蚀与破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部分埋设年代久远的地下管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用新型管材更新改造,减少管网漏水。 2.定期进行漏水检测 管道漏水检测就是利用各种检测仪器,对地下管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漏水调查,并找出漏点。漏水检测对控制和减少地下管道漏水十分有效,特别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管网漏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大力推广和加强地下管道漏水检测工作,尤为重要。采用无损检测方式检漏,将漏水点水平定位在1米范围内,精准定位并修复漏水点,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3.DMA水损控制管理 通过对企业管网进行分区,实时监测各区管网用水数据,从而对各分区进行流量分析,根据流量差别大小来确定流量差量区域,进而查找造成差量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快速进行漏损控制,持续降低水损失。 4.加强供水管网监测 通过金马管网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在线监测管网压力、流量、温度等数据,实时展现管网关键节点在线监测信息,对比历史监测数据信息,实现运行异常状况报警提示,以便企业管网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处理,从而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 5.建设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先进高科技手段,建立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推动供水管网智能化更新改造,实现精准化科学化管控,提升精细化智慧化运管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重要抓手。通过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水压、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定位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企业供水管网管理水平,达到控制管网漏损、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管网漏损控制涉及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需要逐步推进。运用管网更新改造、定期检漏、DMA水损控制管理、加强在线监测和建设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等多种手段,从原有的被动检漏模式,更新为主动检漏控制,让企业供水管网管理更加精细化,各个分区的供水情况实时共享,为科学调度、及时发现漏损区域、检测维修管网提供有效支持,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网漏损、节约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