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农村水利发展现状与路径探讨.doc
文件大小:2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0-02-27
总字数:约2.42千字
文档摘要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与路径探讨 ???? 关键词:农村水利 发展现状 路径探讨 一、 前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和推动农村的水利建设。湖北省仙洪试验区作为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在水利建设方面做过积极有效的尝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对此结合笔者暑假在洪湖市的考察内容,试图对洪湖市的水利建设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二、 洪湖市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洪湖市的水利建设主要包括农村防洪工程建设、治涝体系建设、水土保持建设、农村灌区建设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洪湖市地处江汉平原,整体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村逐步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不少地方出现建设与防洪争地,人与水争道的现象。沿河属于行洪区的河滩宝地竞相开发,少数部门急功近利,把码头、仓库建在行洪滩地,有的单位向河中排放废渣、煤灰、弃土、垃圾、人为设障,缩窄了行洪断面。洪湖市现有农村工程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行了四、五十年。由于投入不足,老化严重,配套不全,管理不善,应有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状情况下仅长江干堤达到设计标准,其他的堤防急需建设。由于现状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给洪湖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洪湖市水土流失主要是面蚀和沟蚀。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判别指标(年均侵蚀模数500~2500t/km2·a属轻度,2500~5000t/km2·a属中度,5000~8000t/km2·a属强度,18000~13500t/km2·a为极强度,大于13500t/km2·a为剧烈)。阳新县水土流失面积107.82km2,占流域总国土面积的4.5%,其中,轻度侵蚀67.1km2,中度侵蚀40.7km2,无强度及以上侵蚀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沟蚀严重的小流域。全县年均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54t/km2·a。洪湖市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以往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据相关资料统计,洪湖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0km2,其中:综合治理106.0 km2 包括基本农田1.0 km2,水保林57.0km2,经果林1.0km2,种草47.0km2。封禁治理7.0 km2;同时实行一系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中:蓄拦工程36座,骨干坝5座,道路工程5km。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强烈势头。 历史上洪湖灌区属于“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洪水泛区,洪湖北部主隔堤修建后,洪排河属洪湖承雨区的最末一级高水高排截流河,使灌区的排水出路水位增高,灌区靠开挖排水河建立“深沟大渠”蓄滞涝水,还修建了不少二级站,使灌区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种植业复种指数的增加,灌溉上升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密度较高的排水河网下,通过外江引水灌溉,自然形成了灌排结合的灌排系统,灌区均从河道提水或者引水进行灌溉。目前只有隔北灌区列入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计划,正在进行二期可研。其他的中型灌区只有小农水资金或救灾资金零星投入,地方和群众投入有限,故灌区建设停滞不前。 洪湖市因血吸虫和高氟等原因造成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截至到2007年,洪湖市年总人口91.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0.21万人;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73.84万人,其中自来水(含县城自来水厂)受益人数25万人,普及率为27.4%;饮水不安全人口17.49万人,其中水质不达标人数16.69万人,主要是血吸虫的疫区。 三、 农村水利发展存在问题与路径探讨 通过实地了解洪湖市水利建设的情况,并结合相关的资料,笔者认为在农村水利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水利设施管理不当导致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二是农村水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到农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和安全饮水;三是水利建设不平衡,普遍存在地区间的差异以及重视骨干工程轻视配到工程的问题;四是缺乏水利建设的长效机制,无法确保水利建设的持续推进,制约水利工程效益发挥;五是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对农民的宣传以及教育,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针对水利建设的现状,笔者觉得有如下路径值得思考: 一是水利建设与管理并重,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与工程管理办法,确保水利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建立奖惩制度,将渠道的维护、清淤等工作按照相关的行政区划划分至每一位责任人,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设立末位淘汰机制对于管理不达标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予以相应的惩罚,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推进投入方式多元化。在加大政府为主导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融资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林权转让,淤泥利用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注入,逐步增加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 三是探索方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