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实验(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溶解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实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解原理。本章节内容与课本《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溶解》一课紧密关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溶解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其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溶解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难点:理解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溶解过程,记录数据,培养观察能力和数据记录习惯。
2.难点:设计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条件下溶解速度的差异,通过讨论和合作,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原理和影响因素。突破策略包括: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引导他们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总结出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桌椅、电子秤、量筒、烧杯、搅拌棒、不同溶解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糖、面粉)、透明塑料杯、计时器。
-课程平台:科学实验演示视频、在线实验指导手册。
-信息化资源:溶解实验的PPT课件、实验步骤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饮料、洗洁精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如何溶解的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溶解现象的定义、溶解过程的基本原理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面粉不溶解在水中,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教师演示溶解实验的步骤,包括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记录数据等。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溶解现象,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一份溶解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及结论。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溶解现象的定义、溶解过程、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科学现象。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份关于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的调查报告,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分析及建议。
-提醒学生: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7.课堂延伸(约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一些与溶解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溶解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8.教学反思(课后)
-教师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定义和过程。
-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盐、糖、面粉等。
-学生能够解释溶解速度受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2.能力提升:
-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溶解过程,学生能够细致地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溶解实验,包括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等。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并解释实验结果。
3.思维发展: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假设,培养创新思维。
-合作交流:在小组实验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实验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价值观培养:
-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