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交流研讨;;油藏地质模型是指反映油气藏分布的根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地质实体。
目标:对油藏描述研究的最终成果的概括,它是对油藏的形态、储层性质、规模大小及分布、流体性质及空间展布等的高度概括。是能够如实反映实际地质体特征的模型。
类型:从不同角度或强调某一特征,如岩石分类、成因结构等,所以不同学者提出各种差异较大的分类方案。;1、按地质的研究内容划分
〔S.R.Jackson(1989),美国BellGreek油田〕;构造子模型:油藏几何形态及分布,包括断层、褶曲、地应力等构造要素。
沉积子模型:描述储层结构特征,这是流体流动模型的根底,它标征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成积和剥蚀过程、沉积事件序列、单描述储集体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
成岩子模型:储层性质,包括物性、孔隙结构、储层非均质性、渗透性分布等。表征成岩序列和成岩事件,储层质量的演变。
地球化学模型:描述地层流体类型、分布及流动机制〔单相、多相〕、流动单元体。
渗流层模型:主要依据沉积子模型,把岩石物性数据加进去,使模型定量化,确定哪些构造相带属于高渗透层、低渗透层。模型是三维的,反映不同相带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分布。
流动单元模型: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上、垂向上连续的储集相带,在该单元体内各部位岩性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质也相似。
定量的流体动态模型:可作为油藏的代表,以此为依据计算油藏的产量、产能、分析注水前缘和推进速度以及注水后剩余油的空间展布。;;〔粗—细,定性—定量的原那么,强调储层的作用分类〕
〔2〕静态地质模拟型〔StaticModel〕:
针对某一具体的油藏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某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真实反映地下油藏特征,如小层分布的“五等图〞
这一模型主要为编制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效劳,如确定注采井别、射孔方案、作业施工、配产配注及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等。;〔粗—细,定性—定量的原那么,强调储层的作用分类〕
〔3〕预测地质模型〔PreductualModle〕:
在静态地质模型根底上,建立描述井网数十米级或甚至数米级规模的储层变化的地质模型。针对多井控制井点网的储量参数作一定的内插和外推预测图。
这一模型主要为在二次采油之后对地下剩余油需进行开发调整、井网加密或进行三次采油;3、按储层结构形式分
〔和Geuns,1989〕;3、按储层结构形式分
〔和Geuns,1989〕;Weber(1986)的分类;〔1〕〔HelgeqiH.Haldorson(1986),美国分四级〕
巨大规模:构造+岩相——油气藏组合
大型规模:相带+储层——油气藏
宏观规模:储层+物性——内部结构
微观规模:孔隙结构+流体——流动单元;〔3〕储层非均质模型: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信荃麟〔1992〕,中国分五级〕;〔1〕地面原型模型:露头观测
〔2〕地下原型模型:密井网
水平井
井间地震;;〔1〕露头原型模型建模
①露头储层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和沉积动力学〔岩石相、砂体成因单元、沉积体系〕、层次结构分析
手段:
露头实测:航拍,照片镶嵌法
取样:通常10x10x8cm
大剖面写实;;;;;露头区砂体几何形态定量研究
PhilipLowry等研究了三角洲前亚相中三种主要储集砂岩体的大小〔分支河道、分支河口坝和远砂坝〕,在野外露头上采集砂岩体大小有意义的参数是: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厚度,统计了每种砂体的宽度与厚度、厚度与长度、宽度与长度的相关关系图,并给出了每种河道砂体几何特征极限值:;;;;;;;90%的分支河道的宽度小于850m,50%的小于325m,20%的小于75m。
90%的分支河道的厚度小于18m,50%的小于9m,20%的小于3.5m。
90%的分支河道的宽厚比小于130:1,50%的小于40:1,20%的小于10:1。
90%的分支河口坝的厚度小于30m,50%的小于18m,20%的小于7m。
90%的分支河口坝的长度〔走向〕小于9Km,50%的小于6.5Km,20%的小于3.5Km。
90%的分支河口坝砂岩的宽度〔横向〕小于6.5Km,50%的小于3.25Km,20%的小于1.2Km。
90%的远砂坝的厚度小于0.55m,70%的小于0.10m。;露头沉积体的非均质性
C.Ravenne等研究了英国Y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