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交通线网密度差异,描述交通运输布局的空间特征。
2综合思维
结合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解释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选择逻辑。
3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图和案例数据,归纳交通运输需求与布局的对应关系。
4人地协调观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需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难点:综合分析多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前后的对比图片
提问:“首都机场为何需要多次扩建?区域发展如何推动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播放短视频《义乌民航机场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县级市建设航空港的特殊性。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中义乌机场的位置和规模,讨论“小城市为何需要大型交通枢纽”。
(二)新课讲授
环节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影响
教师活动:
分发《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布置任务:
标注京沪线、哈大线等干线,对比东部与西部铁路网密度差异。
提问:“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密度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经济水平提升会促进交通方式多元化(如高铁取代普铁)?”
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说明经济水平决定运输需求(如原材料输入、产品输出需求),进而影响交通线路密度和等级。
学生活动:
分析图表数据,填写表格:
区域
GDP水平
公路密度
主要交通方式
东部
高
高
高铁、高速公路
西部
低
低
普通公路、铁路
小组讨论:“若某城市升级为经济中心,其交通网络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环节2:人口与城市分布对交通布局的驱动作用
教师活动:
任务2:分发“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布置任务:
用彩色笔圈出人口密集区(如京津冀、珠三角)和主要铁路枢纽(如郑州、武汉)。
总结规律:“人口密集区与交通枢纽的空间关系是什么?”
案例解析:以郑州“米”字形高铁网为例,说明城市群对交通干线交汇的需求。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中标注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并连接其间的铁路干线,绘制简图“人口-交通关联网络”。
思考:“山区人口稀少,为何仍需建设公路?(如扶贫、资源开发)”
环节3: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制约
教师活动:
任务3:对比平原与山区公路建设成本,提问:“地形如何影响公路的弯曲程度和桥梁隧道比例?”
展示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与欠发达地区(西北)交通线对比图
提问:“资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克服自然条件限制?”。
说明自然条件对工程技术的挑战。
讲解:归纳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对交通线路走向、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的影响。
学生活动:
分析教材中“西南山区盘山公路”案例,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形陡峭导致公路迂回的原因。
小组合作:假设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云贵高原各建一条铁路,分别列出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及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动态展示思维导图:
布局原则(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核心因素(需求、资金、技术)→区域差异(东密西疏)。
强调逻辑:“区域发展阶段决定交通布局优先级”。
学生活动:
复述关键点:“交通运输布局需适应______,并受______制约”。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绘制示意图标注交通运输布局的四大原则,并举例说明。
拓展作业:分析家乡主要交通线(如高铁、高速公路)的布局与经济需求的关联。
六、板书设计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1课时)
一、布局原则
1.依据需求,适度超前
2.因地制宜,少占土地
二、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基础限制)
2.经济需求:客货流规模(核心驱动)
3.资金技术:克服自然障碍(关键支撑)
三、区域差异
东部:线网密集,质量高
西部:线网稀疏,待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