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员工末位淘汰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末位淘汰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应基于客观、准确的数据和事实,确保公平公正,不受任何主观因素干扰。
2.绩效导向原则:以员工的工作绩效为主要依据,综合考量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突出绩效在末位淘汰中的核心作用。
3.沟通反馈原则:在实施末位淘汰过程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员工提供改进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
4.激励发展原则:通过末位淘汰机制,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整体发展相契合。
二、末位淘汰的定义及评定标准
(一)末位淘汰的定义
在每一个考核周期内,依据设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将绩效排名处于末位一定比例的员工确定为末位淘汰对象。
(二)评定标准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工作业绩(50%):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目标达成率、业务指标完成情况等。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设定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并明确相应的权重。
-工作能力(30%):涵盖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通过技能测试、工作表现评估、同事及上级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20%):主要考察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忠诚度等。从日常工作行为、出勤情况、对待工作的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量。
2.绩效等级划分
-卓越(90分及以上):工作业绩突出,远超预期目标;工作能力卓越,能够高效完成复杂任务;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始终保持高度敬业精神。
-优秀(80-89分):工作业绩优秀,全面达成工作目标;工作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应对工作挑战;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70-79分):工作业绩达标,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工作能力满足岗位要求,能够独立完成常规工作;工作态度端正,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合格(60-69分):工作业绩部分达标,存在一些工作失误;工作能力有待提升,在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态度基本端正,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不合格(60分以下):工作业绩未达标,严重影响工作进展;工作能力明显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工作态度不端正,经常违反公司规定。
3.末位淘汰比例确定
根据公司各部门的人员规模、工作性质和业务发展情况,在每个考核周期末,确定末位淘汰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末位淘汰比例控制在部门员工总数的[X]%-[X]%之间。具体比例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考核周期
(一)月度考核
1.每月末对员工进行当月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当月绩效奖金发放、绩效面谈以及员工日常表现的重要依据。
2.月度考核重点关注员工当月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表现。
(二)季度考核
1.每季度末进行季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综合三个月的月度考核成绩,并结合季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季度考核结果用于员工季度绩效奖金调整、岗位晋升或调整的参考依据,同时对连续两个季度考核排名末位的员工进行重点关注。
(三)年度考核
1.每年年末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全面回顾员工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2.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年终奖金发放、评先评优、岗位晋升、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末位淘汰的最终依据。
四、末位淘汰实施流程
(一)绩效评估
1.数据收集
-各部门主管负责收集本部门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工作业绩数据,如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项目成果报告、业务指标完成数据等。
-通过日常工作记录、工作汇报、客户反馈、内部评估等方式,收集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的相关信息。
2.绩效评价
-各部门主管依据公司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本部门员工进行绩效评分。评分过程应客观公正,充分参考各项考核数据和事实依据。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如有员工对考核结果存在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向部门主管提出申诉,部门主管应进行复核,并给予员工合理的解释和反馈。
(二)结果公示
1.各部门将本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在部门内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