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
条形统计图(三)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理解统计的意义,并能够用1个格表示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来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数据。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一格表示多少数据更合适的问题,发展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方法。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绘制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用数学语言表达数据信息,并能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理解并掌握用1个格表示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
(2)根据数据特点合理确定一格表示的数据量,培养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
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件和统计图表。
(2)学习任务单,包含统计表和绘图任务,供学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彩色笔和尺子,帮助学生准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领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情境导入
活动1:谈话导入
教师与学生聊天,谈论早餐的话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吃什么早餐呢?(生:有的喜欢牛奶,有的喜欢豆浆,还有的喜欢粥。)如果食堂想了解大家最喜欢的一种早餐,怎么开展调查比较合适呢?
学生:只调查一个班范围太小了,不能代表全校学生;但调查全校学生范围又太大,操作起来很困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学生:我们可以先来调查我们四年级的早餐情况。
活动2:课件呈现主题图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主题图(奶、豆浆、粥)。
教师提问:食堂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怎么开展调查比较合适?(让学生讨论不同的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可以先调查四年级的早餐情况。
教师补充:这种做法既减少了调查的范围,又能获得较有代表性数据,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
二、学习任务一:感知以一当五
活动1:观察数据,分析数据
教师出示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问题引领: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30人;豆浆的有35人;粥的有55人。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
学生:牛奶和豆浆受欢迎程度相近,而粥最受欢迎。
活动2:探究一格表示多少更合适
问题引领: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多少人更合适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探究成果:
学生:纵轴一共有12个格,1格表示1人,只能表示12人;一格表示两人,只能表示24人;都无法把表格中的数据表示出来。
学生:表格中最大的数是55,所以我们要确保55可以被表示出来。
总结方法:因为一共有12个格子,最大的数是55,所以选择一格表示5个人是比较合适的。
活动3: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绘制的过程。
问题引领:从图中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喜欢牛奶的有30人;喜欢豆浆的有35人;喜欢粥的有55人。
学生:喜欢粥的人数最多;喜欢牛奶的人数最少。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合理标注每个直条的高度,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三、学习任务二:如何确定一格表示的数据
活动1: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问题引领: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总结:
先确定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在确定一格表示多少个数据。
根据提供的数值准确画出直条。
活动2:确定一格表示的数据
问题引领:为什么用一格表示5个人?
学生:当这些数字都是5的整数倍时,用1格表示5比较合适。
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情况。
学生:如果数据都是10的整数倍时,用1格表示10会更合适。
活动3:练习巩固
教师提供新的数据表,让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确定一格表示的数据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例如:数据:10,20,30,40,50。
问题引领:一格表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一格表示10个数据。
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答疑惑,提醒学生注意直条的准确性和图表的完整性。
四、学习任务三:应用拓展——发散思维
活动1:实际案例分析
问题引导:如果某种动物的平均寿命是23年,在哪个图中表示比较准确?
提供两个条形统计图示例(一格表示5年和一格表示10年),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条形统计图表示23年的寿命。
学生讨论后得出:一格表示5年的图更能准确表示23年。
教师总结:使用合适的单位可以使统计数据更加直观和准确。
活动2:达标练习
佳美电器商店电视机一周销售情况统计表
问题:
在调查的四年级学生中,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
你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