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条形统计图(以1代1)》(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条形统计图(以1代1)》为主题,结合四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教材,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学会以1代1的方式读取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提升数据分析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直观图表理解信息的能力,增强数据解读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的核心素养。
4.引导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初步建立,具备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但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会影响他们对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以1代1的方式读取数据感到困难。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点: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
3.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讲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和意义;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加深对数据可视化的认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统计图实例,增强直观性;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结合实物教具,如小卡片、计数器等,帮助学生直观操作和体验数据统计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让学生预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取和解释条形统计图。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预习资料,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如何判断条形的高度代表什么。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思考的问题提交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条形统计图,如超市商品价格,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如标题、图例、条形等,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读取数据。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供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制作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收集并分析家庭一周消费情况的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或网站,如统计图制作教程,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收集数据并制作条形统计图。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学习更多关于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作业,总结学习经验。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