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医疗质量。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以及高危因素,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列出相关清单,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二、重点环节
(一)诊疗操作环节
1.侵入性操作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等。在置管过程中,皮肤微生物可通过穿刺点进入血管,引发感染。
-导尿管置入: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机会。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破坏气道的正常防御机制,外界病原体容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
2.手术操作
-清洁手术:虽然手术切口相对清洁,但仍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如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
-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一定的污染可能,如胃肠道手术,术后感染的风险更高,包括手术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
-污染手术:如开放性创伤手术等,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要严格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抗感染措施。
3.注射与输液
-静脉注射:操作不当可导致局部感染,如静脉炎。如果使用的注射器、针头未严格消毒,还可能传播血源性感染,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静脉输液:长期输液患者可能因留置针使用时间过长、输液接头污染等因素引发感染。
(二)医疗器械相关环节
1.复用医疗器械
-内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使用后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可导致交叉感染。内镜内部结构复杂,容易残留分泌物和微生物。
-呼吸机:其管路、湿化器等部件如果消毒不及时、不规范,可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透析器:复用透析器时,若消毒灭菌不达标,可能引发血液传播疾病和局部感染。
2.植入性医疗器械
-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如果手术室环境控制不佳、器械消毒不严格,术后可能发生感染,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功能。
-人工关节:植入后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可能需要取出关节,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感染与手术操作的无菌程度、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三)环境与物品管理环节
1.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
-病房:患者密集,容易受到污染。如果日常清洁不及时、消毒不到位,病原体容易在环境中传播。尤其是床头柜、卫生间等部位,是清洁消毒的重点区域。
-手术室:作为无菌操作的重要场所,对环境清洁消毒要求极高。手术前的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以及术中的无菌维护都直接关系到手术感染的风险。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环境中的病原体更容易引发感染。因此,ICU的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包括空气净化、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的清洁等。
2.医疗用品管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正确处理,否则可能成为传染源。如果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随意丢弃或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消毒供应中心物品管理:负责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如果清洗质量不合格,灭菌过程不达标,将导致医疗器械携带病原体,引发医院感染。
三、重点人群
(一)免疫力低下人群
1.恶性肿瘤患者
-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肿瘤组织本身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器官移植患者
-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器官被排斥。这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极低,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都可能发生。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
-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白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
(二)老年患者
1.生理机能衰退
-老年人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减弱,如咳嗽反射、纤毛运动功能减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泌尿系统功能下降,膀胱括约肌松弛,残余尿量增加,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皮肤黏膜变薄、干燥,弹性降低,容易受损,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2.基础疾病多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组织器官的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