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与技术: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工具与技术: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工具与技术: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印刷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本课通过讲述印刷术的发明、演变和传播,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历史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学生将通过探究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过程,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升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印刷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印刷术在科学知识传播中的作用。
难点:
1.理解印刷术发明前后知识传播方式的差异。
2.分析印刷术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贡献。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比分析印刷术发明前后知识传播方式的差异,培养分析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印刷术在科学知识传播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印刷术的发明过程,突破理解难点。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打印机。
2.课程平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印刷术发展历史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动画演示。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印刷品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印刷术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精美的印刷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引出本节课主题——印刷术。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印刷术的历史背景和发明过程。
-通过多媒体展示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印刷技术。
-讲解印刷术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印刷术对科学文化发展的贡献。
-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分析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印刷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印刷术的发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印刷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印刷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会运用科技知识改变生活。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印刷术的发明者及其贡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搜集有关印刷术的历史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展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印刷术的历史文献:收集有关印刷术的历史文献,如《梦溪笔谈》中关于印刷术的记载,以及古代印刷技术的相关书籍。
-印刷术的实物展示:收集古代印刷品的实物,如宋版书、元版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印刷术的演变。
-印刷术的发明者故事:介绍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故事,了解他在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印刷术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印刷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历史,以及它对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与印刷术相关的历史书籍和学术论文,拓宽知识面。
-观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关于印刷术的纪录片,如《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加深对印刷术历史的理解。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特别是那些收藏有古代印刷品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印刷技术,如木版印刷、活字印刷等,比较其优缺点。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简易的印刷品,如木版画、活字印刷等,体验印刷术的实践过程。
-科技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印刷技术与传统印刷术的联系与区别,探讨科技发展对印刷术的影响。
-社会应用:讨论印刷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网络印刷、数字出版等,思考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跨学科学习: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撰写关于印刷术的短文或报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