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3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说课稿3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3节,主题为“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新词语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语言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新词语,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新词语的用法和特点。教材中列举了多个新词语案例,如“网红”、“躺平”等,这些新词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学生准确使用现代汉语新词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化变迁的认识,理解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创造性地运用新词语进行表达。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对一些新词语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并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一定数量的新词汇。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趋势有较高的兴趣。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网络资源了解新词语。学习风格:学生偏好互动式学习,喜欢通过讨论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
-对新词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可能存在困难,容易混淆或误用。
-在分析新词语的来源和发展背景时,可能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深度思考。
-部分学生可能对语言文字的变化不够敏感,难以把握新词语的流行趋势和文化内涵。
-在创造性运用新词语进行表达时,可能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限制,难以做到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
-软件资源:PPT演示文稿、电子词典软件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在线新词语数据库、电子版词典
-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流行新词语,如“元宇宙”、“内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词语的含义和来源。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新词语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通过PPT展示新词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词语的产生背景和使用场景。
-举例讲解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如合成、缩略、音译等,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几个新词语的构成。
-分析新词语在语言生活中的作用,如丰富表达、反映社会变迁等,并讨论新词语可能带来的语言问题,如语言污染。
-引导学生关注新词语的规范使用,强调在使用新词语时要注意语境的适应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新词语,讨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并尝试造句。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词语的正确使用和其在语言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新词语,提高语言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收集5个新词语,并查找它们的来源、含义和使用例句。
-布置一篇短文写作,要求学生使用至少3个新词语,考察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提供大量新词语的详细解释和用法示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词语。
-《语言文字规范手册》:介绍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包括新词语的正确使用,帮助学生避免语言错误。
-《社会语言学导论》: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新词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网络资源:如“汉语新词语数据库”、“中国语言资源网”等,提供丰富的新词语资料和动态更新。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和《语言文字规范手册》,以加深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学生定期浏览“汉语新词语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关注新词语的最新动态,提高语言敏感度。
-安排学生参与“新词语接龙”游戏,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词语,增强记忆。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语言文化活动,如“新词语讲座”、“新词语创意写作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议学生尝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