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术语】-名词解释
●一二-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和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文化
●广义多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多指生活
于一定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
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
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行为目标也称作业目标
●是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具体包括三个因素
●一、行为因素,表述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有哪些变化,学生
能够做什么?或者说什么?
●二、条件因素,规定学生行为变化的条件,即要求课程目标能陈述提供什么样
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
●三、标准因素,规定学习的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表征:
●是指信息或知识在人脑中呈现和储存的方式,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
●变式练习
●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
●在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的正例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
扰。
●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和问题情境的变化,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练解
决问题的技能。
●表现性评估
●指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要求很高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建构出作品的一种测量评
价方法,他具备三个特征,多重评估标准,预定的质量标准,主观的评估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移情说(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移情作用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去
●人文性和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
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
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的实现,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课文内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对他们所做的阐释评价。
●第二,是通过语言(言语)本身及语言(言语)内涵的人文性—汉民族的文
化意识
●第三,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行为,怎么读、怎么写、怎么听、怎么说
●第四,人文性之所以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人文,都是经特定的价值观筛选的
结果
●课程目标
●大语文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运用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到处可学,语文能
力随处可练,这就是社会所谓的大语文。
●他是相对于小语文而言的,大语文学习是自发的,所获得语文能力并不都是有
效的。
●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小语文的专业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在日常
生活中实践对于大语文的运用,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
●小语文
●小语文是针对大语文而言的,指的是语文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
●小语文致力于语文知识的扩充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比较专业系统的对于语文这一课程进行定义和教学
●我们要把大语文和小语文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语文素养
●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
习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四-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
●定篇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
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课程必学的篇目
●语感
●是比较直接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
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语感能力较高,则表现为在实际应用中接触文字,即产生丰富的直觉。在阅读
中不仅能快速抓住文字所表达的信息,而且能捕捉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