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语词典文化注释的创新
图书馆
?
?
论文导读::双语词典的基本宗旨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找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1]。文化注释是双语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
论文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注释
?
双语词典具有文化交际功能,文化注释是双语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查阅“文化注释”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双语词典是以词汇为描述对象,而两种语言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个性。因此双语词典的编者必须把词汇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背景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双语词典中的文化注释经常以惯用法、语言提示、释义加括注、插图、辨异、词源信息等形式出现: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不管文化注释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更重要的是注释内容上的丰富与创新。文化注释内容的创新要体现“双语词典的三个标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胡明扬:1982)。
1.知识性
“知识性是说词典要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知识”,“知识性是词典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提供知识是词典能够发挥释疑解难功用的前提”。(胡明扬:1982)。
将《汉英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下称《汉英》)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程镇球主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下称《新时代》)两部词典进行比较信息传播图书馆,明显可见后者在知识性方面具有创新优势: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loseeverytimeonefights《汉英》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WhenConfuciusremoves,thereisnothingbutbooks——youloseallthetime(as书isahomophonefor输)《新时代》
阿公〔方〕①(丈夫的父亲)husband’sfather②(祖父)grandfather③(尊称老年人)generallyaddressofanelderlyman《汉英》
阿公〔方言〕①(woman’s)father-in-law②dad;papa③grandpa④politeformofaddressforanoldman《新时代》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是一句带有中国古代文化色彩的歇后语。《汉英》提供的译文没有直译只有意译,而且显然意译过头,让不明就里的使用者一头雾水。而《新时代》采用直译加意译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又很好地传达了习语的意义,尤其最后的括注是点睛之笔,让人体会到该句习语的奥妙所在。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剧增,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并求助于汉英词典。如果汉英词典除了提供一般汉语词汇,还能帮助他们鉴别口语表达中的一些细微差别,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那将会受到各国汉语学习者的欢迎。“阿公”是中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是汉文化特有的称呼,至今仍然很普遍地使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站大全。《汉英》的释义少了“父亲”这一项。通过查阅史料《南史·颜延之传》:“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句中的“阿公”即为古代对父亲的称呼。由此可见,《新时代》提供的知识比《汉英》更全面,对于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也更为实用。
除此外,《新时代》还收入了另外两个词:
阿奶〔方言〕①grandma②politeformofaddressforanelderlywoman
阿婆〔方言〕①(awoman’s)mother-in-law;motherofone’shusband②grandma③politeformofaddressforanelderlywoman
阿婆”,“阿奶”,这两个口头称呼在我国(特别是南方)都是经常使用的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常指孩子的祖母和外祖母。《汉英》既然收入了“阿公”,为什么不收“阿婆”“阿奶”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时代》体现了词典编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原则,值得称道。
2.科学性
“科学性是说词典所提供的知识和词典的体例必须合乎科学。”“所谓科学性信息传播图书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每一个具体条目其中所提供的各项知识内容必须准确可靠;其二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一部词典的体例前后必须一贯。”(胡明扬:1982)
词典之所以是“典”,在于它提供的知识具有权威性。人们查阅词典,总是相信它是准确可靠的。因此,它若有谬误,以讹传讹,则后患无穷。然而,事实是,几乎每部词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
《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下称《英汉大》)在第2180页“Truman,HarryS.”里说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的任职时间是(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