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我国应积极推行智能健身设施以及数字化平台,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与服务,使全民健身项目更贴合公众的实际期望。基于此,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对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论与实现路径展开分析讨论,提出利用智能化技术、多元主体交互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数字化健身服务、推动健身设施的智慧化建设、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使全民健身迈向更高的平台。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数据共享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4-022-3-TBB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智能化程序,能够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利用数据挖掘,打造供需决策模型,识别全民健身的总体需求,为服务资源的分配提供参考依据,并依托互联网平台,促进全民健身项目的普及,增加服务覆盖面积。利用数字生态体系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整合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借助智慧化服务平台,满足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
1、数字化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
数字赋能全民健身的主要目标,在于契合我国的智慧化发展战略方针,遵从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保障社会大众的基本权益,使群众在健身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利用创新性举措,提升健身效果,加快国家体育的现代化治理。通过数字健身产品,为弱势群体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比如远程指导健身或是健身休闲。利用共享城市体育赛事,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我国对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愈发熟练,能够进一步改变社会大众的健身方式。增强健身供给能力。
2、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云计算、神经元网络、数据库的普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民健身的便利性与应用效果。但根据实际调查显示,现阶段数字赋能健身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本位主义明显。虽然政府能够从宏观层面,规划全民健身的发展蓝图,但地方政府却存在一定程度的领导力弱化,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本位主义仍未得到有效管控,多方主体过于看重利益价值,为争夺公共权力,甚至阻碍全民健身数字化建设。比如数字技术与体育场馆的融合度较低,数字赋能的科学属性不够明显。其二,数字生态失衡。在部分地区数字化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契合实际需求,没有结合地方体育资源现状以及体育公共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数字赋能,导致数字技术与体育服务的结合较为生硬。其三,数字素养差异性较大。虽然我国的网民规模一度超过11亿人,但农村网民规模仅3亿,互联网普及率只有60%。此类人群的数字意识较为薄弱,对先进基础设施的接受程度较低,难以享受到数字化健身资源的红利。其四,数字监管不够严格。现阶段关于数字建设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对于信息的使用限度与反馈,跟踪效果较差。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层级组织的财力存在较大差异,打造的监管平台难以保持协同一致,且健身信息的使用者与管理者也存在权责不清晰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数字化监管制度缺位,健身人员个人隐私得不到安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缺少衔接性。比如部分健身APP一度出现过分收集客户信息,且在不经客户允许下,擅自贩卖个体信息的恶劣问题。
3、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措施
3.1、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承担改善民生的职责,注重人民健康,使人民群众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产生幸福感与安全感。尊重民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处理好数字技术与人的关系。比如政府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整合数据,提炼有价值的内容,深入探究健身服务的内外环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适合的服务行为以及服务功能,了解健身者对设施器材、场地指导的刚性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内容,精准对接健身人群。同时,还要考虑到全民健身的多元主体存在复杂的动态关系,若想保证潜在风险隐患的准确识别与处理,还需要树立互惠共赢的理念,保证相关主体能够为个人行为负责,并确定信任机制,打造平等协商的合作关系,共享多方资源。
3.2、打造数字生态体系
首先,要考虑到不同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性,认识到全民健身的服务对象较为广泛,各层级政府需要站在全局层面统筹规划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项目的安排、落实与推荐,对服务机构、健身装置、健身人群进行明确规范。并做好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边际界定,防止出现重复管理的问题,发挥数字技术的倒逼作用,消除数字赋能时产生的供需错位现象。其次,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壁垒,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多元主体统一整合进网络空间内。并对分布在不同主体的全民健身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机制协同的共济体系,动用健身服务企业的力量,鼓励参与主体适度竞争。
3.3、创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