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所承载的数据和业务对组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国家制定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安全测评。
本组织的信息系统处理着大量关键业务数据,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为确保信息系统符合国家等级保护要求,特开展此次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二、测评目标
1.全面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确定其安全保护能力是否达到相应等级要求。
2.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为后续的安全整改提供依据。
3.协助组织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三、测评依据
1.《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四、测评范围
本次测评涵盖组织内的[具体信息系统名称],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设备、主机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安全设备等。
五、测评流程
测评准备阶段
1.组建测评团队
-成立由具备丰富网络安全知识和测评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测评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
-对测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测评依据、流程和方法。
2.收集系统资料
-向组织相关部门收集信息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功能描述、技术文档、安全策略等资料。
-了解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流向、用户角色等信息。
3.制定测评计划
-根据收集到的系统资料和测评要求,制定详细的测评计划,明确测评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与组织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测评工作的具体实施时间和配合事项。
现场测评阶段
1.资产识别与梳理
-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信息系统中的资产进行全面识别和梳理,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资源等。
-建立资产清单,记录资产的名称、型号、IP地址、用途、责任人等信息。
2.安全控制测评
-依据测评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逐一检查和测试,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
-采用访谈、文档审查、工具检测等方法,验证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3.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
-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
-对扫描出的漏洞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为后续的安全整改提供参考。
4.渗透测试
-模拟黑客攻击行为,对信息系统进行渗透测试,检查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尝试突破系统的安全防线,获取系统权限或敏感信息,评估系统的安全性。
报告编制阶段
1.整理测评结果
-对现场测评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测评结果记录。
-统计安全控制措施的符合情况、漏洞数量和风险等级等信息。
2.编写测评报告
-根据测评结果记录,编写详细的测评报告,包括测评概述、测评依据、测评范围、测评方法、测评结果、安全建议等内容。
-测评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建议。
3.报告审核与发布
-对编写完成的测评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将审核通过的测评报告提交给组织相关部门,并进行报告的发布和讲解。
整改跟踪阶段
1.制定整改计划
-根据测评报告提出的安全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等。
-整改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确保整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2.跟踪整改过程
-定期对整改工作进行跟踪和检查,了解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整改效果。
-及时协调解决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进行。
3.复查与验收
-在整改工作完成后,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和验收,验证整改措施是否有效落实,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对复查验收合格的信息系统,出具复查报告,标志着本次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结束。
六、测评方法
1.访谈
-与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运维人员、安全人员等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安全管理措施、用户操作流程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