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确保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涉及信息科技活动的所有部门、岗位及相关人员,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
(三)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涵盖信息科技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流程、技术、设施等,确保风险识别的完整性。
2.审慎性原则
对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采取谨慎的风险管理策略,避免因风险控制不力导致重大损失。
3.动态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公司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适应新的风险挑战。
4.制衡性原则
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各部门、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和违规操作。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
1.组成
由公司高级管理层成员、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信息科技部门负责人组成。
2.职责
-审议批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
-监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定期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状况。
-审批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案,协调解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二)信息科技部门
1.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位
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位,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
2.职责
-制定并执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
-负责信息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工作,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状况。
-组织开展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漏洞扫描、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协调处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整改情况。
(三)其他部门
1.职责
各业务部门应配合信息科技部门做好本部门信息系统的风险管控工作,负责本部门信息系统用户的权限管理、操作规范培训等工作,及时反馈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风险识别
1.人员风险
-人员操作失误、违规行为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系统故障等风险。
-人员流失可能影响信息科技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
2.流程风险
-信息系统开发、上线、变更等流程不完善,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不符合需求、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运维流程不规范,如故障处理流程不及时、不彻底,可能引发系统长时间中断。
3.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如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可能导致信息系统遭受破坏。
-技术架构不合理、技术选型不当,可能影响信息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
4.设施风险
-硬件设备老化、故障,可能导致信息系统运行不稳定。
-机房环境不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电力供应等问题,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风险评估
1.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定性评估主要依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判断,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定量评估可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计算。
2.评估周期
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遇重大信息系统变更、安全事件等情况时,及时进行专项评估。
3.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对高风险事项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优先进行处理。同时,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信息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风险应对策略
(一)风险规避
对于风险极高、无法有效控制且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事项,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如停止相关信息科技项目或业务活动。
(二)风险降低
1.控制措施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减少人员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
-优化信息系统开发、上线、变更等流程,加强测试和审核,确保系统质量。
-加强信息技术安全防护,如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机房环境符合要求,降低设施风险。
2.应急计划
制定信息科技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