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保障公司信息资产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等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合作单位人员以及涉及公司信息的相关方。
2.适用范围
本制度涵盖公司内部办公系统、业务系统、客户信息、技术资料、财务数据、合同协议等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纸质文档、电子文档、存储设备、网络传输数据等。
3.信息安全保密定义
信息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保密是指对涉及公司商业秘密、敏感信息等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
二、信息安全保密责任
1.公司管理层责任
-公司管理层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确保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与公司业务发展相适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审批信息安全保密相关政策、制度、计划和预算,监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
2.部门负责人责任
-负责本部门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部门员工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保密制度。
-定期对本部门信息资产进行清查和梳理,及时发现和报告信息安全隐患。
-配合公司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安全保密检查和整改工作。
3.员工责任
-严格遵守公司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保护公司信息资产安全。
-妥善保管个人账号和密码,不得随意转借他人使用。
-对于工作中涉及的敏感信息,按照规定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不得私自留存、传播或泄露。
-发现信息安全保密违规行为及时报告上级领导或公司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三、信息分类与分级
1.信息分类
-公司机密:包括公司发展战略、商业计划、技术秘密、财务状况、客户资料等核心信息,一旦泄露将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内部敏感:涉及公司内部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人员信息等,泄露可能影响公司正常运转。
-公开信息:可向社会公开或在公司内部一定范围内共享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宣传资料等。
2.信息分级
-根据信息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将信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级别。
-绝密级:最重要且最敏感的信息,如公司核心技术文档、未公开的重大决策等,泄露将导致公司面临灾难性后果。
-机密级:重要的敏感信息,如客户关键信息、财务报表等,泄露可能对公司业务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秘密级:一般敏感信息,如内部工作流程、普通客户资料等,泄露可能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
四、信息存储与保管
1.存储介质管理
-对各类存储介质(如硬盘、U盘、光盘等)进行标识和登记,注明存储信息的类别、密级、责任人等。
-涉密存储介质应专人专用,严格控制访问权限,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异地存储。
-存储介质报废时,应进行数据清除或销毁处理,确保信息无法恢复。
2.文件存储规范
-按照信息分类和分级,建立相应的文件夹结构进行文件存储。不同密级的文件应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位置或逻辑分区。
-对于机密和绝密文件,应采用加密存储方式,设置高强度密码。
-文件命名应规范清晰,反映文件内容和密级,便于查找和管理。
3.数据备份策略
-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定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备份频率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变更频率确定。
-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异地备份应选择可靠的存储设施,并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测试,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
五、信息访问与权限管理
1.账号管理
-员工入职时,由人力资源部门为其创建相应的信息系统账号,并分配初始密码。员工应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妥善保管。
-员工离职或岗位变动时,人力资源部门应及时通知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删除或调整其账号权限,确保账号信息安全。
-禁止使用他人账号进行信息访问和操作,如发现账号异常,应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
2.权限分配原则
-根据员工工作职责和业务需求,遵循最小化授权原则,分配相应的信息访问权限。权限应明确、具体,避免过度授权。
-不同密级信息的访问权限应严格区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相应级别的信息。
-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岗位的信息资源,应建立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或岗位的访问权限和职责。
3.权限审批流程
-员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