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编程课第3课.《探索者》活动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机器人编程课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9:00-9:45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编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编程逻辑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设计算法。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协同工作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编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重点在于理解《探索者》活动的编程逻辑,包括循环语句和条件语句的应用。
2.重点在于设计有效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路径规划。
难点:
1.难点在于将抽象的编程逻辑转化为具体的机器人行为。
2.难点在于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算法设计和调试。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演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编程逻辑。
2.设计分步骤的编程任务,让学生逐步掌握算法设计。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帮助,共同解决编程难题。
4.提供丰富的编程资源和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算法调试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探索者》活动的编程概念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框架。
2.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编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编程步骤和逻辑,直观呈现编程过程。
2.互动软件:使用编程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软件环境中进行编程实践。
3.机器人互动:通过机器人实际运行来验证编程结果,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探索者》活动的编程原理和基本步骤,要求学生预习循环和条件语句的使用。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编程逻辑,设计问题如“如何使用循环实现重复任务?”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条件语句?”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确保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理解编程逻辑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前接触编程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编程逻辑,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机器人编程故事,引出《探索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循环和条件语句在《探索者》活动中的应用,结合实际代码示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编程挑战,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特定的编程任务。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理解编程逻辑。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编程,实践所学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勇于提问并与其他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编程逻辑。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编程挑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编程逻辑,掌握循环和条件语句的使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探索者》活动的编程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编程学习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独立完成编程任务。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编程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编程知识,提高编程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