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4.1认识人工智能-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高中信息技术人教中图版(2019)必修1第4.1节“认识人工智能”。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计算机编程和算法思想,对计算机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发展简史、关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感性,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关注和利用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提升信息素养。
2.计算思维: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思维。
3.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伦理,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简单的编程逻辑和算法思想,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2.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数学生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愿意探索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在学习能力上,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逻辑。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例学习和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辅助理解;人工智能涉及的部分数学和逻辑知识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可能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机会。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架构。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深化理解。
3.实验法:结合教学软件,让学生动手实践简单的人工智能编程,体验人工智能的实现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实例,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人工智能编程实验,提供互动式的学习体验。
3.网络资源:整合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材料和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哪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谁能告诉我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有什么联系?”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简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1.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案例,如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让学生对这些应用有直观的认识。
2.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和关键技术。
3.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会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并尝试总结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
三、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我会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2.视频播放结束后,我会提问:“同学们,视频中提到了哪些重要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成果?”
3.学生回答后,我会对每个阶段的发展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四、探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1.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如医疗、教育、交通等。
2.各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案例,探讨该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优势和挑战。
3.每组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我会对每个领域的应用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价值。
五、实践操作:体验人工智能编程
1.我会为学生提供一款简单的人工智能编程软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写程序,体验人工智能的实现过程。
2.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编程逻辑、算法设计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
3.学生完成编程任务后,我会组织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互相学习、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
1.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学生分享后,我会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3.最后,我会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资源拓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