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思想道德修养.doc
文件大小:2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是“两课”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

一、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

????江西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性探求—科学体系建构—进一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形式上则经过专题讲座—系统课程—课程专题的提升过程。

????1、经验性探求阶段。1982至1987年。我们主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大纲为指引,围绕当时大学生关注、困惑的问题,如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与调适、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大学生的恋爱观、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等,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专题》,进行专题讲座。

????2、科学体系建构阶段。1987至1994年。我们根据教育部1987年颁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求,在总结过去5年专题教育的基础上,系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修养》等课程。

????3、不断完善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我们对课程名称、内容、体系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两课”课程体系,《大学生思想修养》更名为《思想道德修养》。2000年,我们开出配套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使该课程体系更为完善,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在每年一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督导组专家和广大学生均给予该课教师以高度评价。在2000年学校组织的本科教学中评价中,列公共课第一名,获三等奖。这一教改成果也得到了省内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在2001年全省高校“两课”教学质量评估中,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新探索和新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以93.3分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在本次所有参评学校中排名第一。此后,我们对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沿着总体思路不断探索,丰富了该成果的内涵。正因为如此,《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其长期改革与建设形成的特有优势与特点,于2003年被学校列为精品课程进行重点扶持与建设。2004年,该课程教改成果《“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研究》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课程建设的特色

????1、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我们确立了一课为主,多门配套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重点建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上,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并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专题讲座。

????2、课程内容不断丰富

????(1)根据德育目标,将相关的科研成果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思想含量,提升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如,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我们增加了“培养独立创新的现代人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消除”、“加入WTO和大学生素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等专题,使教学内容更厚实、更具生命力,既符合基本要求,又尊重学生个性;既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又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2)我们还通过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题研究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如“对我省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人格培养研究”、“网络时代青少年交往方式研究”、“和谐社会与大学生使命”来充实教学内容。

???3、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院思想道德修养课总学时54课时,其中有18个课外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这18个课外学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为基地,以把课堂上传授的观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视野,在接触实践中受到生动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法。各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具体方案,深受专家和学生好评。

????二、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课程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多个层面,形成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

????1、构建了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新模块。《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本质讲是以教育性和思想性为特点的育人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教育过程“知”的要求与知识性、理论性教学内容,就需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学;教育过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