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PAGE1
【美术教研】2025年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
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新时代美育要求,内容涵盖核心素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特制定2025年中小学美术课纲要:
2025年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
课程定位
以美育为核心,通过视觉艺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能力。
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增强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设计理念
素养导向:围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
生活化学习: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关注社会热点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如生态艺术、社区美化)。
科技融合:探索数字绘画、3D建模、AI艺术等新技术工具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础美术语言(线条、色彩、构图等),能运用多种媒材创作。
理解中外经典艺术流派与文化背景,具备初步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尊重多元文化,传承非遗工艺与民族艺术。
实践创新
通过项目式学习(PBL),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艺术问题,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二)学段目标
学段核心要求
小学低段激发兴趣,通过游戏化学习掌握简单造型与色彩表达(如拓印、拼贴)。?
小学中高段深化传统艺术体验(书法、剪纸),初步尝试数字工具创作。?
初中开展主题性创作(如“城市记忆”“环保设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模块设计
(一)基础模块(必修)
造型表现
小学:水彩画、黏土塑形、版画
初中:素描基础、动态速写、综合材料创作
欣赏评述
经典名作分析(如《千里江山图》、梵高《星空》)
本土艺术探究(地方戏曲脸谱、民居建筑)
设计应用
小学:手工书签、节日贺卡设计
初中:校园文创产品、公益海报设计
综合探索
“数学几何+图案设计”
“古诗意境+水墨画创作”
跨学科项目:
(二)拓展模块(选修/校本)
传统工艺坊:陶艺、扎染、皮影戏
数字艺术实验室:平板绘画、动画制作、VR艺术体验
社会美育实践:社区墙绘、博物馆研学、艺术家工作坊
四、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策略
大单元教学:以主题整合知识点(如“丝绸之路艺术之旅”涵盖壁画、纹样、服饰)。
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兴趣分层设计任务(基础任务+挑战任务)。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提问-创作-反思”流程完成艺术项目。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大型装置或校园艺术节策划。
资源支持
建设“美术资源云平台”,提供微课、虚拟美术馆链接、创作素材包。
引入社会资源:与美术馆、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课程。
五、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原则
过程性评价(50%):课堂参与、创作草稿、学习日志。
成果性评价(30%):作品展览、主题创作成果。
增值性评价(20%):对比学期初与期末作品,关注个体进步。
评价工具
使用“美术素养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作品与反思。
设计多元评价量表(如创意性、技术性、文化理解维度)。
六、课程保障机制
师资培训
每学期组织2次专题研修(如“新课标解读”“数字艺术工具实操”)。
设施配置
小学:配备陶艺窑、多媒体绘画教室。
初中:建设数字艺术实验室、作品展览长廊。
家校协同
举办“家庭艺术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作品评鉴与非遗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