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缢痕●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constriction)●着丝粒:一种盘状结构,2条染色单体连接的部位●着丝点:主缢痕处的一种内部结构,纺锤丝接触的部位第30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次缢痕与随体●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secondaryconstriction),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次缢痕的末端的圆形或略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satellite)●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usorganizer)。●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定,可以作为染色体识别的标志。●不是所有染色体都有次缢痕。第31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各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相对稳定,因而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近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末端着丝粒染色体二、人类染色体的类型第32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央着丝点染色体chromosome的着丝点位于染色体中部,两臂长度大致相等;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牵引着丝粒向两极移动,染色体表现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metacentric为“V”形。第33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近中央着丝点染色体(SM,sub-metacentricchromosome)的着丝点偏向染色体的一端,两臂长度不等,分别称为长臂和短臂;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呈“L”形。第34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sub-telocentricchromosome)的着丝点接近染色体的一端,染色体两臂长度相差很大。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近似棒状。第35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末端着丝点染色体末端着丝点染色体(T,telocentricchromosome)的着丝点位于染色体的一端,因而染色体只有一条臂,细胞分裂后期呈棒状。但是有人认为真正的端着丝点染色体可能并不存在。人们所观察到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可能只是由于短臂太短,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而已。第36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染色体类型符号臂比①着丝粒指数②后期形态中央着丝粒染色体M1.00-1.670.500-0.375V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1.68-3.000.374-0.250L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3.01-7.000.249-0.125I末端着丝粒染色体T7.01-∞0.124-0.000I注:①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②短臂长度/染色体总长度第37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目不一样。人类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6人类配子(精子或卵子)n=23第38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非显带核型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称为核型(karyotype)。将待测细胞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特征分析的过程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analysis)。四、人类染色体的核型第39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分组:依据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等形态特点,将人类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分为A、B、C、D、E、F、G7组。其中将X染色体归为C组,Y染色体归为G组。第40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1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非显带核型的描述格式: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如: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第42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处理,使得螺旋化程度和收缩方式不同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不同的反应,再经过染色,使其呈现不同程度的染色区段(往往是异染色质区段被染色)。称为染色体分带、显带(chromosomebanding)。(二)显带核型原理:染料分子与染色质线中DNA分子结合,使染色质线在光学显微镜下呈一定的颜色。DNA链的密度不同,一定区域内结合染料分子的量不同,染色深浅也将有所不同。第43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男性分带第44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模式图第45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