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行动就有收获-拔罐刮痧大师班12班病症专题学习笔记
第2课面瘫
刘剑韬老师主讲2025.3.14
●课程引入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虚弱,如过度劳累、久病体虚、年老体弱等情况时,
腠理疏松,外邪容易入侵。面瘫常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发病。
一、面瘫的定义(中医视角)
面瘫在中医典籍中称为“口僻”“口眼?斜”,属“中风”范畴(需与脑卒中区分)。其特点是突发性面部经筋弛缓,导致患侧肌肉失控,表现为口眼歪斜、表情功能丧失。古籍《灵枢·经筋》记载:“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
二、症状鉴别要点
1.核心体征:晨起突发半侧额纹消失(与中枢性面瘫的关键区别)、眼裂扩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斜。
2.伴随症状:耳后翳风穴压痛(约60%患者出现)、味觉减退(鼓索神经受累)、听觉过敏(镫骨肌神经损害)。
3.动态表现:鼓腮漏气(患侧颊肌无力)、吹哨困难(口轮匝肌麻痹)、蹙眉不能(额肌受累)。
三、病因病机深度解析
1.外邪袭络(约占急性病例80%)
-风寒证型:多因夜卧当风(如车窗、空调冷风直吹),寒性收引致经筋挛急,常见于冬季(临床统计占外感型62%)。
-风热证型:常继发于中耳炎、腮腺炎等热毒上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本虚标实(反复发作患者常见)
-气血两虚: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虚则九窍不利”,长期劳倦耗气者面瘫恢复期延长。
-风痰阻络:形体肥胖者多见,舌苔厚腻,超声检查可见颈动脉斑块形成率较常人高1.8倍。
-肝阳化风:高血压患者发病时多伴舌红脉弦,近5年流行病学显示此类患者占比上升至22%。
四、三级预防体系
1.未病先防(重点人群干预)
-易感体质调理:痰湿体质(BMI≥24)建议每日饮用茯苓陈皮茶;阳虚者三伏天行督灸。
-环境防护:睡眠时避开“虚邪贼风”,尤其酒后、浴后腠理开泄时需注意保暖。
2.既病防变(急性期处理关键)
-黄金72小时:发病初期(24小时内)建议在翳风穴刺络拔罐,临床数据显示可缩短病程3-5天。
-药物干预:外敷巴豆斑蝥膏(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皮肤破溃)。
3.瘥后防复(防二次中风)
-康复期熏蒸疗法:采用桂枝、细辛等药物蒸汽熏蒸患侧,配合面部康复训练(如闭眼-皱眉-鼓腮序列训练)。
-节气调养:重点在冬至、夏至前后服用玉屏风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可降低复发率38%。
五、现代医学补充
周围性面瘫约70%为贝尔氏麻痹(病因未明),中医治疗有效率可达85%以上。需注意与亨特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伴外耳道疱疹)、莱姆病(蜱虫叮咬史)等鉴别,必要时结合血清学检测。
注:针灸治疗宜早期介入,临床RCT研究表明发病7天内介入针刺治疗,痊愈率较单纯药物治疗提高41%。恢复期配合雷火灸温通患侧面部,可显著改善神经水肿。
一、面瘫的诊断
1.什么叫面瘫
周围性面瘫指的是支配面部的神经出现了问题,即中风,是大脑里面梗塞,导致大脑的中枢影响了面部的问题,主要症状有额纹消失,眼睑无法闭合,下眼睑下垂,鼻唇沟消失,嘴角下垂,上下面部无力,嘴动不了。中枢性面瘫的主要症状是额纹存在,眼睑闭合正常,下眼睑正常,下面部无力,鼻唇沟消失,嘴角下垂。下图男士面部的右侧面瘫(图的左侧)
2.四诊合参,辨证分型
(1)望诊
-口眼?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露睛)、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舌象:
-风寒证:舌淡苔薄白;风热证:舌红苔薄黄;
-痰湿阻络:舌胖大、苔白腻;气血两虚:舌淡有齿痕。
(2)闻诊:部分患者言语不清(因口唇肌肉无力)。
(3)问诊
-发病诱因:是否受凉(如吹空调、夜间开窗)、感冒史、耳后疼痛等。
-伴随症状:味觉减退、听觉敏感、患侧流泪或口干。
(4)切诊
-脉象:风寒证脉浮紧,风热证脉浮数,气血虚脉细弱,肝阳上亢脉弦劲。
-穴位按压:翳风穴(耳垂后凹陷处)压痛明显,约60%患者有此体征。
2.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瘫(如脑卒中):
-仅下半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正常,常伴肢体偏瘫、言语障碍。
-亨特综合征(病毒性):
-外耳道疱疹、剧烈耳痛,听力下降,需结合病毒检测。
-外伤性面瘫: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MRI可见颞骨骨折。
3.现代医学辅助检查
-肌电图(EMG):评估面神经损伤程度,判断预后。
-血清学检测:排除莱姆病(蜱传播)、糖尿病等继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