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套管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气管切开置管是在紧急危重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急救方法,由于它具
有能有效地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使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
因此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致使气管切开套管较易脱出气管外,如
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神经外科NICU
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发生6例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现将原因及护理总结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上述时期我院神经外科NICU共收治行气管切开置管术者48例,其中男31
例,女17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33岁)。气管切开套管留置最短15d,最长580
d。共发生气管套管脱出6例,其中男4例,女2例,经积极处理后无一例发生意外。
2原因分析
2.1固定带松散气管切开套管颈部固定带是保持套管正常位置的重要手段。
固定带应选择无弹性的寸带,操作时使用两根打手术结方法。固定带的松紧度以
带子和皮肤之间刚能伸进一指为宜[1],太松套管容易滑出,太紧影响颈部的血液
循环。本组1例由于脑外伤后度过水肿期,颈部水肿消退,固定带松弛,值班护士没
有及时调节松紧度,在患者翻身时,因呼吸机管道牵拉使套管滑出气管外;1例由于
固定带打了活结,患者不小心松开后致套管完全拔出。
2.2气管切开口太长气管切开应在气管正中线第3~4环状软骨处,长4~5
cm。气管切开后1周内由于瘘道尚未形成,套管容易滑出[2]。本组1例为术后气
管切开口上端没有缝合,而仅以凡士林纱布条填塞,2~3d后凡士林纱布取出,切
开口尚未愈合,瘘道未形成,切口长达
5.5cm,于术后第4天在给患者进行翻身时,患者剧烈咳嗽套管就从切口下端
滑出。
2.3气囊充气不足或气囊破裂为进行有效的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套管常规选
择远端带有气囊的一次性套管。插管成功后,向气囊内注入一定的空气。气囊内
充气不足或无充气时气囊在气管内容易上下滑动,患者翻身、咳嗽或呼吸机管道
牵拉时气切套管容易脱出气管外。本组1例是在进行吸痰时,患者用力咳嗽致气
切套管滑到气管外的组织,气囊内气体仅为1mL。
2.4套管内置管相对较短有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个体差异情况会出现套管
内置管相对较短而滑出气管外。一般成年男性选择9~10号气管套管,女性8~9
号。正常人的颈围约为30~36cm。本组1例由于疾病的变化,患者全身水肿,颈
部组织高度肿胀,表皮与气管之间的距离增厚,套管相对缩短而在其他无明显诱因
下滑出气管外;1例男性患者由于过度肥胖,颈部粗短肥厚,皮肤松弛,气管套管相
对较短而于置管次日头部转动时滑出气管外。
2.5气管切开护理操作不当更换内套管时,内外套管由于痰液结痂黏附在一
起,用力过大致使套管脱出。
2.6患者自行将套管拔出在进行切开操作或吸痰护理时,由于对气道的刺激,
患者会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窒息感,出于无助与本能反应,患者会出现不配合、
反抗甚至自行拔管的表现。神志不清患者烦躁不安,头颈部剧烈摆动,手乱抓也会
带出套管。
3护理
3.1及时调整和更换固定带护士每班应检查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如发现固
定带与皮肤之间容纳超过一指应及时调整。调整时应两人操作,一人固定气切套
管的位置,一人调整长度。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如为全身水肿或颈部
皮肤松弛的患者,可适当紧些,以不影响颈部血液循环为准,并及时根据颈部水肿
消退情况调节松紧度。
3.2及时观察和处理切口每天常规切口换药,及时观察伤口的情况。对于气管
切开口未进行缝合的患者,进行吸痰、翻身等操作时应将呼吸机管道放置妥当,避
免牵拉。置管2~3d凡士林纱条取出后应及时观察切口情况,并重新调整套管的
位置。对于切口长度超过5cm的患者,应通知医生给予一定缝合,可在切口上端缝
1~2针,但勿在切口下端缝合,以便引流及换管[3]。
3.3及时充气和观察套囊套管放置后,应向套囊内充气。套囊充气最好能用测
压装置测量其内压,把压力控制在3.33kPa,基本不会影响气管内黏膜的血液循
环。套囊充气不仅可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密闭,有效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胃
反流物流入气道,而且能使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另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