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民法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民法典》是新教材统编版(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走近民法典》的开篇内容。教材着重介绍了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编纂历程彰显了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详细阐述了民法典涵盖的广泛内容,从总则到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编,全面规范了各类民事关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具体案例和活动引导,让学生理解民法典对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作用,为后续深入学习民法典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阐述民法典的地位、编纂历程及重大意义。
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各编的基本功能。
明确民法典在规范民事行为、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具体规定。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判断其中涉及的民法典条款及法律关系,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民法典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民事行为进行合理判断和解释,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增强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民法典的学习兴趣和尊重,增强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民法典。
使学生认识到民法典对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民法典的地位、编纂历程及重大意义。
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各编的核心要点。
民法典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民法典如何全面规范复杂多样的民事关系,及其内在逻辑体系。
引导学生将民法典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形成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事案例,如房屋买卖纠纷、邻里侵权、校园伤害等,引导学生依据民法典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法律规定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探讨特定民法典相关问题,如“未成年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与责任”“民法典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等,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各类民事生活情境,如商场购物、社区生活、家庭关系等,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民法典对行为的规范和权利的保障,增强情感认知。
(四)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宣传视频、实际案例解析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民法典颁布实施时的新闻报道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界人士对民法典的关注和热议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民法典的颁布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你们知道民法典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民法典的初步印象和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引发学生对民法典的兴趣和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本节课主题上。引导学生分享想法,了解学生对民法典的认知起点,为后续教学提供方向。
(二)新课讲授(35分钟)
民法典的地位与编纂历程(10分钟)
地位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关于民法典地位的相关内容及图片,讲解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强调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着各种民事关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从出生时的民事权利能力确认,到成年后的各种民事行为,再到去世后的遗产继承等,都受民法典的规范和调整。提问学生:“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能再说说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民法典的重要地位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观看图片,聆听老师讲解,结合自身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在购买商品时,民法典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有的学生提到在家庭财产分配方面,民法典也有相应规定。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以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思考,让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民法典的重视程度。
编纂历程
教师活动:展示民法典编纂历程的时间轴图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介绍我国对编纂民法典的探索历程,历经多次起草和修订,最终于2020年正式颁布。讲解每一个重要阶段的背景和意义,如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对完善民事法律制度的需求促使民法典编纂工作加速推进。强调民法典的编纂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适应时代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提问学生:“同学们,从民法典漫长的编纂历程中,你们能体会到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法典的制定吗?”
学生活动:观看时间轴图片,聆听老师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