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人身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保护人身权》是统编版(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第十课《走近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聚焦于人身权这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详细阐述了人身权的内涵、分类以及在民法典框架下如何对人身权进行保护。通过对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具体人身权利的讲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身所享有的人身权利,明白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且不可侵犯。教材内容编排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案例出发,如校园中的欺凌事件、网络上的隐私泄露现象等,逐步深入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法律条文,更能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利,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人身权的定义和主要分类,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具体权利的内涵。
深入理解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明确侵犯人身权的行为表现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人身权的途径和方法,知道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法律帮助。
(二)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识别侵犯人身权的行为,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人身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人身权保护的重视,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之情,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营造尊重和保护人身权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人身权的各项具体权利的内涵和重要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掌握每一项人身权利的核心要点。
深入掌握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权保护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侵犯人身权的行为表现、法律后果以及维权途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人身权保护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人身权利,理解各项人身权利之间的界限和联系,避免在实际判断中出现混淆。
帮助学生克服在维护人身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对法律程序的不了解、对维权成本的担忧等,增强学生依法维权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讲授法
系统讲解人身权的定义、分类、民法典相关规定以及维权途径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确保学生对法律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身权侵权案例,如校园欺凌导致身体权受损、网络诽谤侵犯名誉权、非法泄露他人隐私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人身权利、侵权行为及法律后果,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三)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人身权问题或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角色扮演法
设计与人身权保护相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侵权场景和维权过程,亲身体验人身权受到侵害的感受以及如何依法维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人身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宣传资料、实际案例视频以及法律条文解读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视频短片: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报道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学生在校园内遭受身体攻击和言语侮辱的场景,以及后续学校和警方介入处理的情况。
提问引导思考:教师提问:“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视频中的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哪些权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和对视频中侵权行为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校园欺凌这一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视频,以其真实、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的内容,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