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本课主要讲述货币的使用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影响,包括货币的起源、发展、使用以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培养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货币使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世界货币体系形成背景及影响的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货币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
4.通过学习货币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形成,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货币使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难点:
1.理解货币从物物交换到现代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2.分析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货币演变的过程。
2.结合图表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货币交易,增强学生对货币使用和货币体系运作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货币发展历史图片、世界货币体系演变图表、相关历史事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教学工具:准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模拟货币交易等实践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货币的起源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对全球经济格局有何改变?”等。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货币使用的基础知识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货币演变的历史图片,引出“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制度的演变以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结合实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角色扮演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者。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货币体系的稳定性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如“未来货币体系将如何演变?”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货币体系演变的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分析当前世界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趋势。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货币理论、国际金融组织等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通过撰写论文或报告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深入研究货币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效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货币从物物交换到现代货币体系的发展过程。
-货币的基本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