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docx
文件大小:39.78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3.61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密闭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密闭空间作业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检修、清理、维护,物料储存容器清理,下水道、污水井、化粪池等有限空间作业。

3.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二、术语和定义

1.密闭空间

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如反应釜、储罐、管道、地下室、地窖、污水池、沼气池等。

2.密闭空间作业

进入或探入密闭空间进行的作业活动。

三、作业前安全准备

1.风险评估

-在进行密闭空间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组织对作业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如缺氧、中毒、窒息、火灾、爆炸、触电等。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作业流程和安全要求。

2.安全培训

-对参与密闭空间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密闭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知识等。

-培训结束后,应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操作和应对突发情况。

3.安全交底

-作业负责人应向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告知作业任务、作业流程、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及应急处置要求等。

-作业人员应签字确认,确保其清楚了解作业内容和安全要求。

4.安全防护设备配备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如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安全防护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能够正常使用。

5.应急救援设备配备

-在密闭空间外设置应急救援设备,如急救箱、担架、对讲机等,并确保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灭火器、灭火砂、消防水带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等事故。

6.通风换气

-在进入密闭空间前,应先对空间进行通风换气,排除内部的有毒有害气体,确保空间内空气质量符合安全要求。

-通风时间应根据空间大小、通风设备性能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30分钟。

7.气体检测

-使用专业的气体检测设备,对密闭空间内的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等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氧气含量应在19.5%-21%之间,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应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气体检测应连续进行,作业过程中应定期检测,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四、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1.作业审批

-密闭空间作业实行审批制度,作业负责人应填写《密闭空间作业审批表》,详细说明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安全措施等信息。

-《密闭空间作业审批表》应经作业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

2.专人监护

-在密闭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进行监护。监护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监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作业人员的状态,及时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不得擅自更改作业流程或违规操作。

-在作业过程中,应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设备,确保自身安全。

4.通风与气体检测

-作业过程中应保持通风良好,持续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同时,应定期进行气体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

-如检测结果不符合安全要求,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采取有效的通风换气措施,直至检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

5.电气安全

-如密闭空间内需要进行电气作业,应严格遵守电气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用电安全。

-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电线电缆应架空或埋地敷设,不得有破损、漏电等现象。

6.动火作业安全

-如在密闭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审批手续,采取相应的防火、灭火措施。

-动火前应清除动火点周围的易燃、易爆物品,配备灭火器材和灭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