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1页共NUMPAGES85页
路面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标段新材料园衡二路道路红线宽6.5m,沥青混凝土道路断面按“一块板”本标段工序主要包括:底层20cm级配碎石基层;18cm5%水泥稳定碎石;16cm4%水泥稳定碎石;面层分为一层6cm厚石料最大粒径。
2施工方案
2.1基层、底基层施工方案
本标段设底层20cm级配碎石基层;18cm5%水泥稳定碎石;16cm4%水泥稳定碎石;稳定土、二灰碎石采用现场拌合,翻斗车运输,人工配合铲车摊铺,压路机压实。
2.2粘层、透层、下封层施工方案
粘层、透层、面层沥青采用洒布车洒布,下封层的集料采用集料撒布机撒布。
2.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方案
采用间歇式160t/h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拌制沥青混合料,15t自卸汽车运输,2台幅宽3m摊铺机梯队摊铺,压路机碾压。
3施工方法
3.1路面底基层施工方法
本标段设18cm5%水泥稳定碎石;16cm4%水泥稳定碎石,稳定土采用沿路槽分堆拌合,人工配合铲车摊铺,旋耕机犁耙,压路机压实。稳定土的含灰量为12%。
1)、材料
石灰:采用品质为三级以上的消解石灰或磨细生石灰。
土:采用土壤液限不大于45%,塑性指数不大于25,以7—17最佳的土并过筛。土的有机物含量少于8%,硫酸盐含量小于0.8%,土中不含有树根及杂物。
水:本工程用水采用饮用水。
2)、稳定土试配
①、在底基层开工前,提出稳定土配合比设计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②、稳定土中的土及石灰均经试验鉴定,且其性质符合规范要求后投入使用。
③、稳定土配合比设计按JTJ055-94的方法进行,并符合JTJ34-93的规定。稳定土的7天抗压强度(20℃下潮湿养生6天,浸水一天)大于1.0MP,压实度不小于98%。
3)、试验路段
①、在正式开工之前,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路段修筑两段不少于50m长的试验路段。并采用计划用于主体工程的材料、配合比、运输车辆、压实设备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②、试验路段的目的:检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养生等计划投入使用设备的可靠性;施工方法、施工组织的适用性;检验稳定土的组成设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及各道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出大面积的材料配合比及松铺系数;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确定稳定土在最佳含水量时,达到设计规定压实度的压实机械组合、最少压实遍数和整个施工工艺。
③、在试验路段施工前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提交稳定土的拌合质量、压实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试验数据,施工完成后,提交总结报告。
④、试验路段在监理工程师在场地情况下进行施工,如该试验段的试验结果达到规定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即可成为本工程的组成部分,否则予以拆除。
4)、施工方法
①、下承层准备与施工测量
施工前对下承层按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之后,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m设一桩,并在两侧路面边缘0.3-0.5m处设标志桩,在标志桩上用红漆标出底基层边缘设计标高及松铺厚度的位置。底基层的设计厚度为36cm,分两层摊铺、压实。
下承层的上路床压实度≥95%,填料的最小强度(CBR)为8%;下路床压度实≥95%,填料的最小强度(CBR)为5%。当路床填料CBR值达不到要求时,采用掺石灰或其他稳定材料处理。
②、拌合
施工前,对于土较干的要提前加水润湿,对于含水量大的要翻开晾晒。由于采用人工拌合,为保证拌合均匀,最少拌合三遍。拌合生产中,确保含水量达到最佳值,以保证碾压后的密实度,拌好的灰土为防止水分流失用塑料布覆盖。
③、摊铺与旋耕
a、拌好的灰土就近采用人工摊铺,灰土堆间采用铲车摊铺人工整平。
b、必须保证摊铺人员的数量与铲车相配套,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并保证摊铺速度。
c、灰土摊铺后由专人负责清除集料离析部分,特别是局部集料不均匀的要铲除,并用新稳定土填补、拌合均匀。
d、灰土摊铺完毕,立即用旋耕机进行犁耙,遍数不少于二遍,以保证铺土厚度一致,表面平整。
e、稳定土的摊铺,每天的工作缝做成横向接缝。整幅宽无纵缝。
④、碾压
a、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定碾压方案,以求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
b、当稳定土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在路面全宽内进行碾压。
c、碾压时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平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进行碾压。碾压时,重叠1/2轮宽。
d、在规定的时间内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达到没有明显的轮迹。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
e、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及时翻开重新拌合,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⑤、横缝处理
人工将末端摊铺整齐,紧靠稳定土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与稳定土的压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