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小学生科学课后服务拓展课程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的概念,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平衡的原理,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学生将发展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技能,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后续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力、摩擦力等,对物体的平衡有了一定的理解。此外,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的学生通常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乐于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他们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较好的合作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重心和重心转移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对“重心”这一抽象概念感到难以把握。此外,进行实验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器材的操作难题,或者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难以准确识别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这些挑战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人一本《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材,确保内容为“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包括重心的定义、实例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每组一套平衡尺、支点、不同形状的物体,以及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纸张和笔。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操作区和讨论区,确保实验区安全,讨论区便于小组交流。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认识重心和重心转移”的预习资料,包括教材相关章节和视频链接,明确要求学生预习重心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你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心?”,“当物体的重心改变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问卷或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初步理解重心的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联系生活实际。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答案提交至微信群或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平台,方便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提前构建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视频,引出重心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重心的定义、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以及重心转移的现象。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来观察重心变化。
-解答疑问: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重心变化。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重心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理解重心概念。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强化学生对重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重心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重心的应用。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作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