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学课题研究制度.docx
文件大小:40.56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19
总字数:约4.75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规范课题研究行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全体教师申报、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二、课题申报与立项

1.课题申报原则

-针对性原则:紧密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关注教育热点、难点,注重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创新性原则:鼓励教师在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等方面有所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可行性原则:充分考虑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时间精力、研究条件等因素,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2.申报要求

-申报人资格:本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课题选题:申报人应根据上述原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自主确定课题研究题目。题目应简洁明了,准确反映研究内容和方向。

-申报材料:申报人需填写《课题研究申报书》,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并附相关参考文献。申报书应一式[X]份,A4纸打印,左侧装订。

3.课题立项程序

-初审:学校教科室对申报课题进行初步审查,主要审查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选题的合理性等。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课题,予以退回。

-论证:初审通过的课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专家由学校内外具有丰富教育科研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员组成。论证主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价值、可行性、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审批:教科室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课题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立项课题名单,并报学校领导审批。

-公布:经学校领导审批通过的立项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三、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1.开题报告

-时间要求:立项课题负责人应在接到立项通知后的[X]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向学校教科室提交开题报告。

-报告内容: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成果、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应在课题组成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确保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开题论证:学校教科室组织开题论证会,对立项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行论证。论证会邀请专家、同行参加,课题负责人应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课题研究方案,接受专家和同行的质疑和建议。根据论证意见,课题负责人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2.研究计划与实施

-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应根据开题报告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方法、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研究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有序进行。

-研究实施:课题组成员应按照研究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积极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实验探索、组织研讨交流等。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积累研究资料,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归档工作。

-定期检查:学校教科室定期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研究资料积累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对研究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较多的课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课题负责人限期整改。

3.中期检查

-时间要求:立项课题一般应在研究周期的中期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间一般为课题立项后的[X]个月左右。

-检查内容:中期检查主要检查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情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课题负责人应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等,并附相关研究成果材料。

-检查方式:中期检查可采用会议汇报、书面材料审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学校教科室组织专家对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确定课题是否通过中期检查。对通过中期检查的课题,予以继续研究;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课题,要求课题负责人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撤销立项。

4.课题调整

-调整原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人员分工等进行调整,课题负责人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调整原因及调整方案。

-调整程序:课题负责人的调整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报学校教科室审批。学校教科室组织专家对调整申请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决定是否批准调整。批准调整的课题,课题负责人应及时将调整后的研究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

四、课题研究成果管理

1.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