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主要围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展开教学,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等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口算除法
-目标:让学生学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如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计算$60÷3$时,学生能理解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也就是20。但仍有少数学生在口算较大数时容易出错,比如在计算$480÷6$时,出现计算速度慢或结果错误的情况。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与除法运算的关系。
2.笔算除法
-目标:学生要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达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计算意义,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例如,在教学$238÷6$时,学生能明白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百位上的2除以6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3,23除以6商3余5,再把余数5和个位上的8合起来是58,58除以6商9余4。但在实际计算中,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如数位对齐不熟练,商的书写位置错误等。这反映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细心程度和对计算步骤的熟练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3.用估算解决问题
-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达成情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如将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进行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例如,在解决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瓶饮料这一问题时,学生能把100看作99,99÷3=33,所以100元最多能买33瓶饮料。然而,部分学生在估算时过于随意,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估算结果的影响,导致估算结果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匹配。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1.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讲解笔算除法时,通过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以$24÷2$为例,将2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把2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捆,即10;再把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根;最后把10和2合起来是12。这种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本质,为后续的笔算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笔算除法时,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练习题,每个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讨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还能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324÷3$的计算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交流分享,其他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解题方法,拓宽思维。
3.对比教学法
在教学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时,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明确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60÷3$的口算和$63÷3$的笔算时,引导学生对比两者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发现口算时直接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而笔算则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从高位除起,逐位计算。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两种计算方法,避免混淆。
四、学生学习表现与问题分析
1.学习表现
-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意识有所增强。
-通过练习和测试,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口算和笔算任务。
2.存在问题
-计算错误: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例如,在笔算除法时,数位对齐错误,商的位置写错;在口算时,看错数字或漏算。
-算理理解不透彻:一些学生虽然能够按照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机械地记忆计算步骤,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知所措。比如,在计算$420÷6$时,部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可以把420看作42个十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