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数学西师大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综合与实践欢乐购物街》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欢乐购物街》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与实践课,紧密联系数学知识与生活购物场景。以购物街为背景,涉及认识商品价格标签、用人民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学生需运用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进行简单计算,思考价格比较、找零等问题,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计算商品价格、找零),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观察、比较商品价格),建立价格计算与交易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价格标签、货币单位等数学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适应小学数学学习节奏,对数字有基本认识,能进行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运算。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生活场景,如购物中的价格计算与找零,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理解与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读商品价格标签,熟练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购物计算,掌握购物找零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素养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合理消费意识与良好购物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正确认读价格标签,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计算与找零。
2.难点:在复杂购物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价格计算、找零等问题。
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逼真购物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购物氛围。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在角色体验中完成购物活动。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购物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交流解决方法。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购物街场景、商品图片及价格标签;模拟人民币若干、自制商品价格标签、购物篮等道具。
2.学生:形状、颜色不同的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一段热闹的购物街视频,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购物人群。
师:“同学们,这是哪里?你们去过购物街吗?购物时要用到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购物经历,引出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视频,营造购物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活动铺垫。
2.认识价格标签(7分钟)
课件展示不同商品的价格标签,如铅笔0.5元、笔记本3元5角等,引导学生观察标签上数字、单位的表示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读出价格标签,并说说对价格标签的认识。
教师总结价格标签的组成,强调元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主认识价格标签,培养观察与合作交流能力,为购物活动做准备。
3.模拟购物活动(20分钟)
将教室部分区域布置成购物街,摆放贴有价格标签的商品道具,设置收银台。
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教师说明活动规则:顾客用模拟人民币购买商品,售货员负责收款找零。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计算价格和找零。
活动结束后,选取典型购物场景,组织学生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商品总价计算错误、找零出错等。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购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过程,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问题讨论环节加深学生对购物计算的理解。
4.拓展延伸(5分钟)
提出问题:“如果给你10元钱,要购买多种商品,怎样买能使商品数量最多且不超钱?”引导学生思考价格组合与合理消费。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方案,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合理消费意识,让学生在思考价格组合中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购物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认识价格标签、购物计算及找零方法,强调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板书设计
主板书:
欢乐购物街
价格标签:元、角表示方法
购物计算:商品总价=各商品价格相加
找零:付出钱数商品总价=找回钱数
副板书:模拟购物中的典型计算示例
设计意图:主板书呈现重点知识,副板书辅助理解,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回顾总结。
教学反思
1.亮点:
情境创设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不足:
模拟购物活动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活动形式,忽视计算准确性,教师对个体指导不足。
拓展延伸环节,留给学生讨论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思路未充分展开。
3.建议:
活动中加强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计算错误,关注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时间,在拓展延伸环节给予学生更充分时间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