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优质说课稿)-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家庭中的亲情记忆,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培养感恩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倾听、表达、沟通。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爱。
-理解亲情记忆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家庭中的温馨瞬间,体会亲情的力量。
-学会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激。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的深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记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能需要通过情感共鸣和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
-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学生可能面临表达不清或沟通不畅的问题,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沟通技巧指导。
-传承家庭美德的实践:学生需要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关系的意义。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体验亲情记忆的温馨。
3.利用多媒体展示家庭照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家庭故事,培养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向同学们问好:“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
2.学生们积极回答:“学习了家庭的重要性。”
3.老师点头称赞:“很好,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家庭中的亲情记忆,感受家庭的温暖。”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一张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照片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们回答:“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温馨。”
3.老师总结:“是的,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港湾,亲情记忆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自主学习
1.老师分发教材,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家庭中的亲情记忆有哪些?
-亲情记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
2.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
-每组选取一个亲情记忆进行分享;
-讨论亲情记忆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提出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的具体措施。
2.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五、展示交流
1.老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小组代表分享亲情记忆,如:
-父母辛苦工作,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家人在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家人相互关心、支持,共同度过困难。
3.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亲情记忆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关爱他人的能力;
-传承了家庭美德,如孝顺、诚信、团结等;
-增强了我们的家庭观念,珍惜家庭。
六、实践应用
1.老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回家后,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2.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表示要回家为家人做一件事情。
七、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家庭中的亲情记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希望大家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
2.学生们表示认同,纷纷表示要回家为家人做一件事情。
八、作业布置
1.老师布置作业:
-回家后,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撰写一篇关于家庭记忆的作文。
2.学生们认真记录作业,期待回家为家人付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庭照片集:收集学生们的家庭照片,展示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亲情记忆。
-家庭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可以是温馨的回忆,也可以是克服困难的过程。
-家庭美德故事:搜集一些关于家庭美德的经典故事,如孝顺父母、兄弟情深等,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
-家庭传统活动介绍: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传统活动,如春节团圆饭、端午节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家庭文化的多样性。
2.拓展建议:
-家庭调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日、喜好、职业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