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解决问题(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解决问题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增强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与表达,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评价。
-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小明有5个苹果,他给小红3个,还剩多少个?”时,学生需要理解减法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如画图、列式计算、逻辑推理等。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多种解题思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例如,在解决“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时,学生可能需要理解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另一个难点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决“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共30人,如果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两倍,那么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时,学生需要能够从比例关系和方程的角度进行思考。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几何图形、数量关系图等,以及相关视频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问题。
3.教学工具:准备计算器、尺子等工具,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立分组讨论区,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到数学解决的问题?”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案例1:解决“小明有5个苹果,他给小红3个,还剩多少个?”
-讲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减法运算),解决问题(5-3=2),反思评价(正确与否)。
-案例2:解决“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讲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周长=2×(长+宽)),反思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题1:解决“小华有12个铅笔,他给了小刚4个,小华还剩多少个铅笔?”
-练习题2:解决“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共30人,如果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两倍,那么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选取典型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给予评价。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思考题。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拓展思考题: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数学游戏”的概念,如“24点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结合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部分,收集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家庭预算、购物折扣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针对基础练习,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对于拓展思考题,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逆向思维、类比推理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家庭中的数学现象,如烹饪时的比例问题、购物时的价格计算等,将这些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
-鼓励学生阅读数学科普书籍或观看数学教育视频,拓宽数学视野,了解数学在不同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