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我眼里的冬天说课稿3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我眼里的冬天
1.学习内容:感受冬天的特点,了解冬天的生活习俗,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寒冷侵袭。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冬天的天气特点,了解冬天的动植物生活习性。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冬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冬天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冬天的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如何适应冬天的气候变化,提高学生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享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和观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品德与生活课程之前,可能已经对冬天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如知道冬天天气寒冷,会穿厚衣服等。但他们对冬天的科学知识、文化习俗以及动植物在冬天的生存方式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因此图片、故事和歌曲等教学手段对他们较为有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如对“冬天为什么寒冷”这样的问题可能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在表达自己观察和感受时可能缺乏词汇和表达技巧。此外,由于冬季户外活动减少,学生可能对冬季生活习俗的了解有限,这也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个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互动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材,以便在课堂上参考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冬天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展示不同季节的植物变化、冬季动植物生活的图片,以及反映冬季传统习俗的视频片段。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但可准备一些冬天的玩具或模型,如雪人、冰块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教室布置:布置一个温馨的冬季主题教室,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冬天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冬天的氛围。
2.**提问**: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冬天有什么特点?”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眼里的冬天”。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冬天的天气特点**:
-讲解冬天的气温变化,如“气温下降”、“寒冷”等。
-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冬天的寒冷。
-提问:“为什么冬天会这么冷?”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冬天的动植物**:
-讲解冬天的动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的环境,如“动物冬眠”、“植物落叶”等。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动植物在冬天的生存状态。
-提问:“为什么动物要冬眠?植物为什么要落叶?”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3.**冬天的习俗**:
-讲解一些冬天的传统习俗,如“包饺子”、“放鞭炮”等。
-展示图片,展示这些习俗的具体内容。
-提问:“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冬天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寒冷侵袭?
-你最喜欢的冬天食物是什么?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动物”、“小朋友”等,模拟冬天的场景,加深对冬天习俗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你们觉得冬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冬天的科学知识?”
3.提问:“你们想对冬天说些什么?”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冬天的特点和习俗。
2.提问:“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冬天的什么知识?”
3.学生分享自己的疑问,教师解答或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