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我爱秋天说课稿与反思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我爱秋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介绍秋天的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与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到的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有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感知与创造、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观,学生将提升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中季节变化的认知。参与农事活动的故事讲述,学生将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认识秋天的特色。
2.通过图片和故事,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难点:
1.学生对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缺乏直观体验。
2.学生在表达对秋天感受时,语言表达可能不够生动。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现象,激发兴趣。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农民,体验农事活动,加深理解。
4.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对秋天知识的兴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秋天的不同角色,如农民、丰收的果实等,体验秋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收集秋天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长】45分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认识秋天的特色。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中季节变化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印象中的秋天。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介绍秋天的基本知识,如秋天的气候特点、动植物的变化等。
2.多媒体展示: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美丽。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现象,如落叶、丰收等。
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特点,强调秋天的丰收和美丽。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农民,体验农事活动,如收割、播种等。
2.游戏活动:组织“秋天的果实”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秋天农作物的认识。
3.课堂提问: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秋天的理解程度。
四、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为什么?
2.学生回答: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看法。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秋天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进步。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秋天的自然现象:介绍秋天的天气变化、动植物的变化、农作物的成熟等自然现象,如秋风、落叶、候鸟迁徙、果实累累等。
2.秋天的农事活动:介绍秋收、秋耕、秋播等农事活动,以及相关的民间习俗,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秋天的文学作品:搜集与秋天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登高》、《望洞庭》等,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秋天意境。
4.秋天的艺术作品:收集秋天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如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秋天之美。
二、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实地观察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鼓励学生收集秋天的自然物,如落叶、果实等,制作秋天的手工艺品,如秋天的树叶画、果实拼贴画等。
3.开展“我心中的秋天”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