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图书角(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1课时图书角”为主题,结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图书角,学习数数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设计思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数感,通过数图书、分类图书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培养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图书角布局,理解平面图形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3.培养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逻辑推理和简单判断。
4.增强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图书角的布局和分类方法,能够根据图书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准确数出图书的数量,并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书的总数、比较不同类图书的数量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图书分类的标准,能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图书的分类。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判断图书的类别,避免分类错误。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书角情境相结合,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数数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对”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引导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图书、图书角模型、计数器、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班级学习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图书分类图片、数数教学视频、图书角布置设计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操作教具、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张图书角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激发学生对图书角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关于数的概念和分类的知识,帮助学生回顾与新课相关的旧知。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教师介绍图书角的布局,包括书架、书桌等元素,强调图书角的分类方法。
-讲解如何根据图书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作者、按书名首字母等。
-举例说明:
-展示不同类别的图书,如故事书、科普书等,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
-通过实物图书操作,演示如何进行数的计数,并强调数的顺序和大小。
-互动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类一组图书,并数出图书的总数。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分类和计数任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如分类图书、计算图书数量等。
-学生间互相检查作业,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别指导。
-针对学生在分类和计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纠正。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书角分类和数数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在家中布置一个小型图书角,并尝试进行分类和计数。
-学生记录下他们在布置图书角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准备下节课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实物操作、多媒体展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图书馆的故事》:一本介绍图书馆历史和图书分类系统的书籍,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运作和图书分类的重要性。
-《数学故事集》:包含一系列数学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数学概念,如数数、分类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有趣的数学游戏》:一本关于数学游戏的书籍,提供多种数学游戏,如数独、连连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寻找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颜色、按大小等,将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记录下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尝试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主题、按作者等,并撰写一份分类报告。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自己的图书角,考虑如何合理布局和分类图书,并思考如何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书籍。
-学生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一起参与图书分类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学生可以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价格、分配食物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①图书角布局
-书架
-书桌
-分类标签
②图书分类方法
-按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