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鞋底花纹的启示》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青岛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7鞋底花纹的启示》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科学核心素养:观察与实验能力,通过观察鞋底花纹的形状和纹理,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鞋底花纹中发现生活现象中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有限,但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浓厚。在科学课上,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敏感,能够提出一些看似简单但富有创意的问题。然而,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尚需提高。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变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基础科学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复杂科学现象的理解还较浅显。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记录分析能力有待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好,但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还需培养。
行为习惯上,三年级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度较高,但持续时间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在深入探究和坚持完成复杂任务时,耐心和毅力有所不足。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科学现象的基本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教具(各种鞋底样本、放大镜)、实验器材(水、容器、量杯等)。
2.课程平台:学校科学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互动交流。
3.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库,用于寻找与鞋底花纹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视频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鞋子制作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鞋底的花纹设计。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吗?它们是如何设计的?”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鞋底花纹的了解,教师简要总结。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鞋底花纹的设计原理,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鞋底花纹的设计原理及其在防滑、缓冲等方面的作用。
3.教学过程:
a.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鞋底花纹的图片,分析花纹的特点。
b.讲解鞋底花纹的设计原理,如凹凸不平的花纹可以增加摩擦力,提高防滑性能。
c.通过实例讲解鞋底花纹在缓冲、耐磨等方面的作用。
d.展示一些具有创新设计的鞋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找出具有类似鞋底花纹设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鞋底花纹的设计要与地面摩擦力有关?”“如何设计鞋底花纹才能提高鞋子的防滑性能?”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过程:
a.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款具有创新性的鞋底花纹。
b.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鞋底花纹。
c.交流分享: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鞋底花纹的科学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5分钟)
1.作业内容: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找出具有类似鞋底花纹设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下节课进行展示。
总用时: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这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摩擦力、压力、浮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