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认识新同学(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认识新同学”为主题,结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设计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游戏活动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小学,他们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期待。在知识层面,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对数字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加减法等。然而,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比较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尚未成熟。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新同学认识不充分,缺乏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二是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三是学习习惯尚待养成,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规范等。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需要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认识新同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如班级合影、同学头像等,以及简单的数学问题图表。
3.教学工具:准备数学教具,如计数器、小卡片等,以辅助教学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互动学习区域,包括小组讨论桌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气问候学生:“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新课题——《认识新同学》。在新的学期里,我们班来了许多新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特点呢?”
2.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现出对认识新同学的期待。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板书课题:“认识新同学”,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同学呢?”
2.学生们积极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认识新同学的方法:相互介绍、观察、提问等。
3.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班级合影,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新同学,并提问:“你们能说出照片中哪位是新同学吗?他们的名字叫什么?”
4.学生们根据照片和自己的观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5.老师接着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新同学的兴趣爱好呢?”
6.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想了解。
7.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新同学的兴趣爱好。
三、课堂活动
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活动。
2.每组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问、观察等方式,了解新同学的名字、年龄、兴趣爱好等。
3.各小组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海报或小卡片。
4.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一张包含新同学名字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兴趣爱好。
2.学生们根据卡片上的信息,积极参与回答,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3.老师出示一张包含新同学照片的卡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4.学生们根据照片,准确说出新同学的名字,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认识新同学,大家掌握了哪些方法?”
2.学生们积极回答,老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观察、提问、交流等方法来认识新同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3.老师鼓励学生:“在新的学期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六、课后作业
1.请学生回家后,向父母介绍一位新同学,并询问他们的兴趣爱好。
2.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们,记录下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3.请学生为一位新同学写一封欢迎信,表达自己的友好之情。
知识点梳理
一、认识新同学的基本方法
1.相互介绍:通过自我介绍和询问新同学的名字,初步建立对新同学的认知。
2.观察法:观察新同学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3.交流法:通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