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王戎的智慧,教育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学生能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理解王戎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品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王戎的思维方法,理解其智慧所在。
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古词古义;2.分析王戎的思维过程,体会其智慧。
解决办法:1.通过朗读、注释、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王戎的思维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配套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网络资源库、在线文言文学习平台、互动教学软件。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水果、树叶等)、图片、视频、动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古代儿童智慧的故事,如“曹冲称象”,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如《孟子见梁惠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举例说明: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王戎的思维过程,体会其智慧所在。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文言文故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作品,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王戎的智慧所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类似的智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布置思考作业: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类似的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详细安排如下:
1.导入
-激发兴趣: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如《孟子见梁惠王》。
2.新课呈现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举例说明: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王戎的思维过程,体会其智慧所在。
3.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文言文故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作品,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王戎的智慧所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类似的智慧解决问题。
5.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布置思考作业: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类似的智慧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言文风格。
-《列子·汤问》中的“曹冲称象”故事,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物智慧的表现形式。
-《庄子》中的相关篇章,探讨道家思想对古代智慧的影响,如“庖丁解牛”等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哲学智慧。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收集古代智慧故事,如“孔明借东风”、“孙康映雪”等,分析这些故事背后的智慧和道理。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哲学著作,如《论语》、《孟子》等,了解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