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粤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包括地球公转的概况、四季的形成以及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五年级学生已学的地球自转、太阳东升西落等天文现象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球运动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地球运动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轨迹;
②地球公转对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四季变化;
③分析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的含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②解释地球公转为何会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季节;
③将抽象的地球公转运动与具体的季节变化现象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④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发现和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框架。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模拟地球公转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轨迹和季节变化。
3.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地球的运动。
2.实物教具:使用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3.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平台上的互动模拟游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球公转。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注意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自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是怎样的呢?”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运动轨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实例,如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解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差异。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地球公转对当地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新课呈现(续)(约10分钟)
讲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地球公转对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举例说明:以地球仪为例,展示地球公转的轨迹和太阳光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现象。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地球仪和光源,探究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4.新课呈现(续)(约10分钟)
讲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的含义。
举例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节气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了解节气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不同节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四季变化图,标注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解答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善作品。
6.巩固练习(续)(约10分钟)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关于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科普小册子。
教师指导:提供相关资料和模板,指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确保小册子的质量和完整性。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公转对其他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作业要求:作业需在下次课前提交,要求字数不少于200字,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图解:提供详细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季变化时间表:展示不同纬度地区一年中各个月份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变化情况。
-地球公转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比较:介绍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和周期,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气候带分布图:展示地球不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解释气候带的形成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